【反方】体制不改,“一碗水端平”难行
【反方】体制不改,“一碗水端平”难行2008年初,国务院出台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并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了试点。令人失望的是,方案出台近三年,改革仍在原地踏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真得就那么难吗?原因在究竟哪里?近日从报纸上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关于“公车改革”为何迟迟不见成效的观点,似乎找到了答案。
中国自上世纪末启动“公车改革”以来,历经十多年,“公车改革”今天仍然在路上,还在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比较之中,耗时之长,足够打赢两次抗日战争。为何公车改革这么难?因“一个人的车改”而被中国网民称为“中国最具个性官员”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回答是:“制订车改方案的人,都是坐公车的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莘也表示,“让有权享用公车的人来制定改革方案,只会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这样制定出的方案很难达到让老百姓满意的程度。如果仅让有权享有公车的人来主导改革,很难解决根本问题。”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与公车改革之状真是异曲同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因就在于,目前,参与研究和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部门和人,也都是事业单位的人。
说到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无论怎么改,都回避不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利益”。这几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迟迟没有多大进展和见到成效,或许症结正在于此。事实上,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必然会抵触或反对涉及其切身利益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让他们自己改自己,等于是让他们“自己割自己的肉”,甚至说是“与虎谋皮”也不为过。你想,这样的“傻事”他们会真心实意地去干吗?研究出来的方案能代表民意吗?能一碗水端平吗?所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同“公车改革”一样,“雷声”大,“雨点”小,进程缓慢,就不足为奇了。这一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由此,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要彻底推进改革,终结显失公平的养老保险“双轨制”,达到“事业单位人员由财政全额负担的退休养老制度,改为由个人及单位共同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待遇将在有所平衡的基础上,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衡定”的目的,必须先进行体制改革,让社会和公众能真正参与到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来,充分听取民意,共同制定公平公正的改革方案,绝不能再由事业单位“一言以蔽之”。如果体制不改,仍由事业单位“自编自演”,那期待能“一碗水端平”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别奢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自己割自己的肉
呵呵谁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