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教基层通讯员如何写稿
作者:张登泽作为一名写稿有些年头的老通讯员,深知基层通讯员写稿的不易。他们不是没激情,也不是没爱好,他们想写,可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我把多年写稿的体会总结成实战的“三招”,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希望它能对初学写稿者有些帮助。
第一招:找点子
我总结了四句话:报纸寻线索,文件找落脚,身边有故事,唱好四季歌。从新闻发现的角度来讲,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是从这些方面去发现新闻。
报纸寻线索。就是认真研究报纸,从报上所刊登的文章中发现目前需要宣传什么,领会社会的、受众的要求,了解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到别的企业、单位、别的通讯员在写什么、怎么写的,然后根据自己企业单位的情况,找寻本单位是否有类似的事件,是否有比报道出来的更为特别、更为有意义的事件,再根据自己的水平去进行采访报道。
政策找落脚。这一点和寻线索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个企业单位某些方面的实际工作,要按照上级的总体安排去实施,上级单位就要开会发文件,下级单位要传达学习、实施。这样一来,上级单位在文件下发、会议召开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下边的落实情况,做得如何?我们及时把基层最鲜活的行动用消息、通讯、图片表现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比如《松藻煤电》2008年8月1日头版头条刊登了《公司认真布署奥运期间稳定工作》的消息后,8月20日《渝阳矿完善突出事件应急处理纪案》、8月22日《石壕矿三保措施为奥运加油》两篇稿件同时登上一版,把基层贯彻奥运期间稳定工作的具体做法成效及时的报道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身边有故事。这里讲的身边故事一是发生在矿区的社会新闻,二是发生在身边的班组故事,前者适合主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宣传干事,后者对基层通讯员特别是班组员工最有用。矿工报二版开开辟的“安全故事”、“班组视野”、“技术革新”等栏目就是记录身边故事的好去处,把我们班组员工中反映经验教训、攻坚克难、革新创造方面的故事好好的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
唱好四季歌。一个聪明的通讯员是会从各个方面去发现新闻点子的,唱“四季歌”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春节写坚守岗位、写亲情,“五四”、“五一”前夕写劳动者、青年榜样,“七一”前写党员,“八一”前写军人——因为在这些时间各种媒体都要一些与节日相关的一些新闻,此时提前作好策划,精心采访,认真写作,见报就大有机会了。
第二招:采访有讲究
准备充分好应战,刨根问底捉大鱼,采访卡壳岔开话,意外收获有惊喜,拍摄图片说假话,电话号码要留起。
这几句话是我在长期的写稿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得,我个人觉得比较实用,希望这几句话对大家也有帮助。
准备充分好应战。有了新闻点子,或者发现了新闻线索,要通过采访来挖掘新鲜的新闻事实,因此采访前充分的准备必不可少。首先要在脑子里拟一个采访计划,包括想了解什么情况,提什么问题,什么地方要详细的情节,先说什么,后谈什么,找哪些人谈话等等,都要通过事先思考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要了解被采访对象或事件的相关资料,比如要去了解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那么您对与这项技术相关联的方面要有所了解,不致于在采访时开“黄腔”,导致被采访者不配合,造成采访失败。另外,采访前的准备还包括硬件的准备,笔、记录本、录音设备、相机等,都要先进行检查,保证满足采访需要。
刨根问底捉大鱼。采访的时候,一定要刨根问底,三言两语的采访不会有太大的收获,可以在问话时层层深入,了解更多的细节,最精彩的故事往往是通过精彩的细节来表现的,要记录好人物的动作、表情,有特点的语言,通过还原真实,写出好稿件。采访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人物的姓名、事件时间、相关数字一定记录好,要经过核实,避免出错。采访要尽量多问多记,否则会导致素材不够,细节不明,情景模糊,回来后没法写稿。
采访卡壳岔开话。也许大家都遇到过采访卡壳的情况——被采访者不愿配合,不跟你说,或者是根本说不出所以然,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出现这种情况是很尴尬的,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先不说这个事,和他聊一些丝毫不相干的事情,通过聊天观察他对什么感兴趣,然后针对他的兴趣猛聊,这样拉近距离后,再在合适的时候问你想问的问题,采访就基本成功了。
意外收获有惊喜。在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在讲述某些情节的时候,有时会牵出其它的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来。今年4月,我在采写“经历质量标准化滑坡阵痛之后”的这篇稿件时,得知掘进某队队长自己设计了一个质量检查仪,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线索很有意思。后来我专门找到该队长,和他聊起了设计制作这个质检仪的事,我还跑到他们施工的掘进头,详细看了他们是如何用质检仪检查支架架设质量的。出来后我写成了“陈明亮自制支架质检仪”的稿件,在矿工报2008年5月7日二版用了出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在采访一个事件的时候,对发现的其它新闻线索要引起注意,或许它就是另外的一篇稿件。
拍摄图片说假话。作为刚从事新闻图片拍摄的通讯员,在技术不过关、拍摄的角度把握不到位的情况下,我的作法是尽量多选择几个角度,多拍摄几张照片。我们不象摄影高手那样拍的图片张张都是精品,张张都可用,只能从拍的多张图片中选择自认为最好的来用,于是有时在拍摄现场就翻来覆去多拍。这往往会使被拍摄者不配合,我只好假装说没拍好,再来一张,这样从拍的多张图片中总能选出一张好的。
电话号码要留起。采访完成后,留被采访者的电话号码是我的一个习惯,它的好处是:在写稿时如有不清楚的细节可以通过电话补充采访,这个办法既方便又快捷。初学者在采访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关键的细节没有弄清楚,如果不留电话,找不到被访者,很多稿子就得因此泡汤,后果严重。
第三招:写稿莫急躁
如何动笔写稿?《工人日报》“班组天地”著名编辑夏晓凌老师有一句很精典的名言——意在笔先,说的是在每写一稿文章时,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要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先细细的考虑清楚,然后再动笔。我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想写一个东西,如果在脑海里没有想清楚写什么、怎样写,我是不动笔的。所以我写稿来得慢,往往一篇稿子要构思很久,有时一两天,一个星期都有,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得来的稿子,一般都不会白写,基本能用出来。因此写稿千万不要急躁,在这方面我总结的经验是:标题导语要精雕,篇章结构细思考,高度细节相结合,审察修改不可少。
标题导语要精雕。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往往是引起编辑兴趣的最重要的一环。2008年《松藻煤电》上就出了一些精彩的标题:如:8月22日二版魏芳菊的“热锅上勤劳的蚂蚁”,9月5日二版彭正舞的“地心深处的安全守门员”,4月9日,松藻杨立的“大算盘里算小帐”都非常好,看得出是经过笔者精心考虑提炼的。精彩的标题会捕获编辑的兴趣,算是先赢得了一分。同样,精彩的导语也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在标题之下又进了一层。
篇章结构细思考。文章的谋篇布局是通讯员的基本功,在采访得到的大量资料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料,组合成文章。其中最需要推敲的是组合以后各个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哪些做重点,哪些做陪衬,相互之间有没有抵触,是否互为映衬,都要经过笔者认真的进行思考。这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写稿才能细细体会。
高度细节相结合。很多通讯员写的稿件,就事写事,不站到矿上、公司、或者全国的大环境上去看这个问题,写出来的东西就只有一个小稿件,也就是文章没有高度。其实,任何事件,用企业乃至国家的大方针政策环境去度量,就能发现它的新闻价值,把这些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这就是文章的高度。在文章中体现企业或国家的政策,反映具体的新闻事件,就达到了高度细节相结合的目的。
审察修改不可少。审察修改作为完稿的最后一个步骤非常重要,要检查数字有不有误,人名地名对不对,错字别字有没有,这些细节往往可以决定一篇稿子的成败。比如数字,如果一个工程的投资在数字上多了一个“0”,就是把资金扩大了10倍,这可不得了,这稿子肯定是用不出来的,也许还会因此追究你的责任。
新闻在于发现,写稿在于勤奋。爱好新闻写作的通讯员朋友,只要大家多思,多写,持之以恒,一定会出好作品。 学习了!受益匪浅! 如:8月22日二版魏芳菊的“热锅上勤劳的蚂蚁”,9月5日二版彭正舞的“地心深处的安全守门员”,4月9日,松藻杨立的“大算盘里算小帐”都非常好,看得出是经过笔者精心考虑提炼的。
精彩! 深入学习! 认真学习,认真揣摩,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心血结晶。 下载并传给身边的文友们,让大家一起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