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3-5 16:23:57

(相声)相声的现状

      “最逗的就是相声不逗。”相声评论员彭俐在评论当今某些相声作品时说:“相声是喜剧艺术,一段相声如果不能让台下的观众发出笑声,是失败的相声。”
      相声迷李智解释他现在基本不听相声的原因,是因为“段子不好听,净耍贫嘴,不逗乐也不深刻”。“相声不好听”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创作不成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北京大学教授、相声评论家汪景寿认为,衡量一个相声作品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符合健康、幽默和意味深长的标准。“成功的作品表面滑稽,实则蕴涵深刻事理。”汪景寿举例说,有个叫《大改行》的相声,内容其实很悲哀,但却能让人笑得倒在地上。而当前的相声创作能做到这一点的微乎其微。
       汪景寿直截了当地指出,现在的相声之所以不能吸引观众,就在于没有精品出现。2002年元旦举行的首届相声大赛,最佳作品奖空缺即是明证。而对目前相声缺少精品的原因,汪景寿认为,一是部分相声作者没有深入生活,二是相声创作人才流失严重。他说,当前的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庸俗,语言乏味,不是隔靴搔痒就是牵强附会,甚至脱离实际胡说八道,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缺乏生活积淀。更严重的是相声创作人才的大量流失。   
       汪景寿说,目前全国专业的相声作家还不到10人,其中绝大部分还改行写起了电视剧,这更加剧了相声创作的不足。从全国曲艺界整体来看,原创相声少得可怜。与电视剧年产近万部集、长篇小说百余部相比,相声作品的数量极其有限。“相声的著作权保护不力是关键。”原中国铁路文工团的相声演员赵小林说,“相声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从来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著作权,导致相声演出收益分配不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相声创作群体的积极性。”
      被众多评论家称为“相声创作天才”的赵小林从事业余相声创作近30年,他与其妻子马贵荣一起合作创作过200多段相声,其中《电影漫谈》、《换包装》、《省略词》等作品曾一度脍炙人口。但一篇作品几百元的费用却令他们的生活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赵小林认为,为相声的长远发展计,应采取措施理顺作者与演员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演出收益以调动相声创作者的积极性,最好是形成市场化运作模式。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丁利认为,如果相声有正式签约的一线演员和后方创作群体,从创作到演出的所有环节都精心设计,相声还是有广阔前景的。“毕竟观众对相声的需求还在,而且这种需求足以维持这个产业的生存。”丁利说。
      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过,相声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让人笑的玩意儿。但这个玩意儿能不能继续逗人笑下去,还要看大家伙儿的努力。
来源:新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相声)相声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