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东北的喜剧演员为何这么红
十年砍柴春节过后,我和北京许多市民一样,手机里接到一副对联,下联是:“除夕夜捧红小沈阳。”
其实,小沈阳在东北早有影响了,但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放大了这位年轻人的明星效应,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赵本山、黄宏等“东北系”喜剧演员这20多年来占尽荧屏风流,以至于有些网友抱怨央视是“东北电视台”或“北方电视台”。
东北喜剧演员,由小品而到电视剧,由东北一隅而走向全国,当然有其社会学和文化学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仔细分析起来,不外乎这几点:
赵本山等东北喜剧演员确实占了东北话的便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从四野将士南下,到东北大企业搬迁到“三线”,到沿海特区设立时东北干部被大批调往,再到东北打工者入关走向全国各地,东北人是与其他人交流最没有困难的一群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其语言占尽通行性的优势,这也是东北小品、北京相声以及北方的评书能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电视台,转播某种地方表演艺术时,当然会考虑其被观众接受、理解的广度,东北的喜剧小品是首选。
还有一个原因是,无论“二人转”还是东北小品,或是东北乡村电视剧,如《刘老根》、《乡村爱情》等等,极具“草根性”,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群众基础好”。许多流行的表演艺术品种都来自底层,后来才从江湖走向庙堂。一种表演艺术一旦被圈养在庙堂,便是其丧失生命力之日。从赵本山们饰演的小人物身上,多数国人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前生今世。观剧即观己,艺术有感染力往往是因为其能引起广泛共鸣。
赵本山等东北喜剧演员20年不衰的原因,还同他们的经营模式和人才选拔模式有关。如本山影视基地和刘老根大舞台在市场运作、人才选拔方面非常现代。反观全国各地,许多原先有影响的表演艺术,迅速衰落下去的原因是人才青黄不接,资金上难以为继。
所以,不要问小沈阳还能“红”多久,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原题为:别问小沈阳能“红”多久)
来源:《华商晨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