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3-18 16:16:17

(喜剧)葛优:喜剧演员的喜剧人生

http://image2.sina.com.cn/book/imgtable/U906P112T90D202F1666DT20050727100545.jpg

影帝葛优
  可以说,葛优是记者所采访过的名人中最认真的人,他是那么小心翼翼,唯恐说错了一句话。他经常拍着脑袋、皱着眉头思考,然后撮着嘴,一本正经地向你讲述他的故事———这是一个世界影帝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是一个喜剧演员关于喜剧人生的故事。  从小猪倌到话剧演员  小时候,我是个不惹事的人。———葛优  天生胆小的葛优也有不安分的时候:那就是出生时带给他母亲施文心早产和难产的麻烦,同时也促使医生给父亲葛存壮一个两难的选择:要母亲还是要孩子?葛存壮执拗地说:“两者都要。”最终母子都“活着”。  记者有一个强烈愿望:想看看刚出生的葛优究竟是何等模样。经过两天的搜罗,葛优终于找到了一张不满一岁时的照片,此时的葛优已经长出了浓密的秀发,眉清目秀,可以想象,长大以后绝对是一个英俊小伙子,只是那张还没长牙的小嘴微微张开,隐约显出成为明星的葛优的独特造型的雏形。但我真怀疑后来的葛优是否吃错了什么药,脱了发还被一些人称为丑星。  葛存壮所谓“我最得意的作品就是葛优”,大概是葛优成名后说的。因为从1957年出生之后的三十多年里,这件作品确实不怎么样:一言以蔽之曰:“蔫”。这个蔫似乎成了“葛优精神”,里面蕴涵着胆小、卑微、诚实、安分、认真等等。  幼时的葛优身体瘦小,非常腼腆,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周围人都是演员,但他一点模仿表演的欲望也没有。在幼儿园,即使老师“下令”,葛优也表演不出节目来。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郊区小关,周围都是农田,葛优就这样过着“田园生活”。一到雨天,他就和一群孩子玩水。  正如后来他客串的一部电影的片名《天生胆小》,葛优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没有当头的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葛优从来是挨别人欺负的,甚至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境界”。有一次,在楼道里,有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了葛优一拳,葛优没有反抗,没有愤怒,没有说话,就那么靠着墙根站着。对方却还没完:你敢说什么吗?葛优什么也没有说。一次,葛存壮在北影厂拍《南征北战》,十多岁的葛优去看,当时剧团发面包,葛存壮说:“葛优,去帮忙拿一下面包。”葛优就是不敢过去拿。因为葛优的胆小不是一般的胆小,而是胆小得厉害,就像葛优所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围城》中所说“胆子比芥子还小”。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一直“启发”葛优搜寻点有“英雄气概”的事情,哪怕是坏事也行。葛优托着脑袋想了半天,吞吞吐吐说出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扔“烟雾弹”。葛优和小伙伴们把乒乓球碾成碎末,和上辣椒,包在纸里,点火之后,从门缝里扔进别人家中。当然,作案结束后,葛优撒腿就跑。但这已经算得上有点“英雄气概”了。  第二件是偷玉米。老北影厂的周围到处是农田,葛优偶尔跟着一群人去偷玉米,结果被农民抓住了。其他小孩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葛优则忐忑不安地怕挨打。最后还是父母把葛优“保释”出去。  第三件是偷自行车铃盖。北影厂有一位职工,葛优认为是他父亲的“对立面”,于是葛优决定采取“非常行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把对方的自行车铃盖偷偷地拧下来扔掉。这是葛优迄今为止最辉煌的壮举了。但葛优面对记者谈到这件事,至今还惴惴不安,怕对方知道这件事情。其实,那自行车的主人已去世多年。另外,有人还举报葛优曾经对那自行车撒过尿,但葛优至今不肯承认。  葛优最初在北京八道湾小学上学。葛优这样告诉记者:“上学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父母为了成绩好,把我送到城里的学校去。我记得每天要走很长的路去坐车,先是18路汽车,然后换27路汽车,才能到新街口的八道湾小学上学。‘文革’开始之后,北影厂就搬到城里,我就搬到药王庙附近的小学。接着在北医附中上初中、高中。”  葛优不爱学习,有时也会淘气,给老师制造点麻烦,当然也免不了干点傻事。葛优读初中时,是板报宣传员。6月1日,为了尽宣传委员的责任,他绞尽脑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条标语:“热烈庆祝六一儿童节”。这时老师告诉葛优,现在你们不是儿童了,已经不过儿童节了,所以你这板报也就白写了。  记者问葛优在中小学期间有没有与人打过架,葛优说:“印象中没有,小时候,我是个不惹事的人。”  读高中的时候,葛优生病得了肝炎。在养病期间,葛优买了一把便宜的二胡,找老师学,这就增加了他的音乐修养,他还在学校的会演时独奏过二胡。他还在宣传队待过一阵子,跳跳集体舞,拉拉手风琴和二胡。总而言之,中学的葛优也不是什么精彩的人物,无非是跟在别人后面,敲敲打打什么的。  1976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葛优别无选择,来到北京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  葛优自小喜爱小动物,来到农村,那些摇头晃脑的小猪更逗得他心里发痒。葛优有幸得到了一个比下地劳动相对省力的活———养猪。他一干就是两年零九个月,做猪食、起猪圈、给猪接生、为猪治病……成了地道的小猪倌。他和师傅两人,共同养着五六十头猪。在葛优眼里,养猪在当时属于“好活”,是“专业”的活。工分是一天9.5分(最高分是10分)。而其他人下地干活,有可能是一天7分、8分。葛优说:“我的肩膀就是当时练出来的。当时打井水,用两手提水。同时,农忙的时候负责送水,两桶开水能够挑很远的路,不用放下肩膀来。”  1978年底,在插队的平房小院子门前,葛优利用爸爸的照相机,请人给拍了一个富有表情的照片。这是葛优第一张带有表演的“剧照”。葛优说:“这应该是我想当演员念头的最初萌芽。”在此之前,尽管葛优有一个著名演员的父亲,但根本没想过要当演员,他只想进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单位。  1979年,在葛优离开兴寿公社的前几个月,演艺人才青黄不接的全国艺术院校纷纷开始招生。葛优感觉到,他应该去当一名演员。葛优说:“那时的心情,相比起拍照来,就有点要发芽的感觉。”于是他请假回到城里专门参加考试,第一个报考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接着是中央戏剧学院、中央实验话剧院,葛优屡败屡战,最终一个都没有考上。  葛优在考试的过程中,也经常犯傻。在实验话剧院复试时,未轮到考试的考生在台下看,轮到考试的在台上表演。其中一个女生在台上表演小品《等待》,“等待”了一会儿之后,考官对葛优说:“你上去捂住她的眼睛。”葛优傻傻地上去,捂住了女生的眼睛,女生问:“谁呀!”葛优使劲地捂着,也不说话。女生随机应变,使劲地把葛优的手拿开:“流氓,你想干什么?”葛优一脸尴尬。考官当然直摇头,这么不会表演的考生,谁要?  这时,兴寿公社的人要求葛优回去继续养猪,因为葛优请假期间,养猪的活是找别人临时代替的,但那个替的人很不用心,大猪小猪都怀念着葛优,于是公社要求葛优赶快回去。  此时的葛优已经心灰意懒,于是收拾行装,准备第二天就回到公社与大猪小猪为伴。这时葛存壮的一个朋友来串门,对葛优说,全总文工团正在招生,可以去试试。于是他就改变了行程,决定第二天去报考。  考试的内容分三项。第一项是朗诵,葛优的朗诵材料是散文《鲜红的请帖》,讲的是“文革”时老师受到学生的冲击,后来学生感到自己错了,于是给老师发出请帖,给老师过生日。葛优非常怀念这份朗诵材料,面对记者,一再表示:“真可惜,丢失了那份朗诵材料。”第二个内容是唱歌。可以想见,葛优的嗓子好不到哪里去。第三个内容是小品。这时,葛优犯愁了,前面两项考试结果平平,第三项如果走以前的老路,肯定不会被录取。在这个时候,葛优灵感闪现,他决定演一个小品《喂猪》。  在众多的考官面前,葛优发现自己两年多的喂猪生涯,仿佛就是为这次报考准备的。原先有点紧张的葛优,马上变得胸有成竹,他不仅吃过猪肉,见过猪跑,而且和猪共同生活了将近三年。在表演中,葛优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受到考官的好评。葛优说:“在表演的时候,舞台上当然没有猪,但我的眼睛里有猪。”  十年磨一剑,三年喂一猪(指小品《喂猪》),葛优最终考上了全总文工团。事实上,在进入文工团之前,葛优还在一个工厂当过一段时间搬运工。  直到现在,葛优还很想回到那插队下乡养猪的地方去看看。  跑龙套十年成影帝  在选剧本的时候,观众喜欢不喜欢,剧场效果怎么样,我会多想想,不想为拍电影而拍电影。———葛优  事实上,葛优演出比较成功的都是小人物,如福贵、李冬宝、杨重、顾言、刁世贵等,让他演为民请命的寇老西(寇准),他就找不到感觉了。  记者多次试图把葛优本人和他所演的小人物区别开来,但事实上很难。回顾葛优的从艺道路,葛优可以说是和影片中的福贵一样。余华阐释是这样的:“活着不是攻击、不是喊叫,而是忍受生活。”葛优在文工团忍受了十年的龙套生活。  刚到全总文工团的时候葛优根本不知道怎么叫演戏。葛优告诉记者:“那是个把那层窗户纸捅破的阶段。”他的老师这样说:你在台上,从这个台口,走到那个台口,可能连路都不会走。葛优先后在《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路上雨蒙蒙》等话剧跑龙套,当然根本谈不上演电影。除了系统的业务训练外,葛优就那么默默地走着。在演出、练功的业余时间里,葛优还经常打球和下围棋。  葛优的母亲却心急如焚,母亲一度认为葛优没有什么表演天赋,一次甚至希望葛优离开全总文工团,因为当时可以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顶职,当然顶的不是演员,而是摄影或者别的什么。在北影顶职,有个全民单位的铁饭碗,在当时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  但葛优依旧在全总文工团跑龙套,而且不停地跑着。  葛优最早接触电影是1981年,之后的六年时间里,葛优连续参加四部电影的演出,基本上是属于龙套,没有任何动静,没有任何反响,葛优至今连片名都不愿意提。葛优还能够记起来的印象是,其中有一部《盛夏和她的未婚夫》,平时都是几个演员一起表演,突然有一天,需要葛优单独表演,于是在一个房间里,镜头单独对着葛优,葛优感到了与平时不一样的冲击力。一个人的龙套和一群人的龙套是不一样的。葛优悟出的就那么一点。1988年,著名导演米家山准备拍摄王朔的《顽主》,米家山起初安排葛优继续跑龙套———担任其中的小配角。主角杨重准备由一位英俊的青年演员来演,但在试镜的过程中米家山对葛优青睐有加,于是请葛优担任了剧中的主角。葛优的外形与表演都符合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银幕形象显得轻松、到位。葛优也因此获得了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变得小有名气。一次,葛优骑自行车走在礼士路附近,有人喊“杨重”,葛优马上答应了,而且回过头去看,却看不到叫他的人。还有一次,在餐厅吃饭,葛优就坐在那里,另外一桌的几个人老是朝他那边看,葛优特意多坐一会儿,让人多看几眼。这两次,葛优感到特别满足,觉得有人认可了。  这一年,著名导演张艺谋也把目光投向了葛优,葛优主演了张艺谋执导的《代号美洲豹》。  该片最终失败了,据说张艺谋执导该片是为了还一个人情债。但葛优却是非常认真地演了。  因为与张艺谋“捆绑销售”,葛优的知名度也提升了不少。  1989年,滕文骥拍《黄河谣》,请葛优扮演土匪头子黑骨头。对这个年轻时无端作恶,垂暮之年却向一生的仇人表示和解的土匪,葛优演来有声有色,令观众跳出“好人”、“坏人”的定势,接受了黑骨头这个人物。有趣的是,当时葛优演戏,根本不会骑马,于是让葛优骑毛驴代替,导演打趣道:“如果连毛驴都不会骑,那就骑自行车得了。”葛优从来没有演过土匪,但造型很不错,“带子头”———顶上无发,整个头只有一圈头发。  《黄河谣》使葛优获得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影视奖项———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尽管与“金鸡”、“百花”相比,这个奖影响不大,但使葛优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是葛优得奖之路的一个重要开端,接下来,国内国外的大大小小的奖项都往葛优的光头砸过去。  事实上,1992年主演《编辑部的故事》后,葛优的大名和“省优部优葛优”的广告一道家喻户晓了。但葛优似乎已经忘记了他的辉煌,面对记者,他谈得更多的是在从艺之路上那些难忘的有趣的小事。  葛优认为,1992年到1994年,是他最辉煌的一段时间,而《活着》拿了国际大奖之后,他就感觉到有问题,背了几年的包袱,接下来的几年似乎不在状态中。  直至1998年,葛优与著名导演冯小刚合作,开始了“贺岁片之旅”。真可谓“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葛优先后与刘蓓、徐帆、吴倩莲、关之琳等女主角合作,成功出演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贺岁片,使中国影坛刮起了一阵子“贺岁片旋风”。每到年终,中国电影观众已经习惯了看中国电影提着葛优的光头脑袋来贺岁。  记者请葛优谈谈四个女主角有什么不同,葛优想了老半天说:“四个女主角,各有各的特点,长相不一样。”他再也不敢多说什么,可见他的胆小是骨子里的。  葛优认为,他与冯小刚有一种默契,冯小刚知道如何用他。知道他能演成什么程度,可以更精彩地往前走。他那些幽默的台词都能够理解,一张口,就是他要的意思。  葛优说:“贺岁片就是年底给大家一个乐。我最喜欢的是《甲方乙方》,因为它特别具备贺岁片的特点,而且要轻松,《甲方乙方》就是这样,情节不是连贯的。剧中的‘好梦一日游’公司,要帮人去实现梦想,所以我扮演了很多角色,觉得挺过瘾。在贺岁片中,我最不喜欢的是《没完没了》,但有人说《没完没了》是贺岁片中最好的一部,我现在都不明白。现在拍的《大腕》,我还觉得都不如《不见不散》。”  葛优告诉记者:“贺岁片已经形成一个品牌了,以后做下去,一定要注意质量,不能说已经占领市场了,下一步就随便了,估计以后就有问题了。我不是为了拍贺岁片而拍,要自己感觉好才拍。我觉得上了贺岁片的瘾了,冯小刚也特别执著,特别投入,目前保持的成绩还不错。在选剧本的时候,观众喜欢不喜欢,剧场效果怎么样,我会多想想,不想为拍电影而拍电影。”  谈到《大腕》,葛优说:“《大腕》还是贺岁片,是精心制作有投入的贺岁片。有美国、香港演员加入。人物要丰富一些,在表演方面没有什么突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目前冯小刚的剧本,或者现在这种题材的片子,变化变不到哪里去了,也不追求多大的变化。如果说变化,有造型的变化,胡子、牛仔裤、大皮鞋,戴个眼镜。但其实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变化不大。看来,完成这种课题,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觉得把它们搞清楚,就很不容易。除非有这种变化———故事的年代不同了,如回到三十年代去。”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面对葛优的大脑门,记者冒出这样一句话。我对葛优的采访使他断断续续对过去的事情进行了回顾。给葛优印象最深的,并不一定是获奖或者某一次成功。  ———我们跟着冯小刚受益。“冯小刚,他现在确实不错,他在努力往前使劲,我们一直跟着受益。他是一直往前走的,他会编剧,虽然有些细节有弱点,但整体在观众的心里是一个蛮不错的导演。冯小刚是对电影有贡献的人,他拍的贺岁片,对电影院的票房是一个贡献,对贺岁片的品牌也是一个贡献。”———陈凯歌能够拍喜剧。“我只拍过他执导的《霸王别姬》,我们曾经有一次电影合作,但时间不成熟。我觉得陈凯歌能够拍喜剧,他身上有很多喜剧因素。陈凯歌跟我在同一个院子里长大,不一块玩。他请我去演《霸王别姬》,同性恋角色,戏不多,挺过瘾的。”  ———张艺谋跟演员说戏,一说一个准。“我跟张艺谋合作的戏有《代号美洲豹》《活着》《有话好好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跟他合作。张艺谋很会跟演员说戏,说得挺准。与其他演员比,老是走在别人前面。一般人都认为张艺谋聪明。拍《活着》累得很,快要挺不住了。我当时瘦,适合剧情。五个多月,每天基本是‘搞运动’(讨论剧本),讨论第二天的戏。我们曾经专门坐火车去西安讨论剧本,在一个宾馆里,说着说着,最后大家都睡着了,只有张艺谋一个人在说。张艺谋有一个优点,能够把大伙的思路勾起来,一归纳,一整理,整体一把握,就行了,而且能获奖。”  ———感谢米家山。葛优说,当时就是看照片,米家山把照片拿去,就决定了。《顽主》这部戏火了,感谢米家山。  ———黄蜀芹给演员的余地特别大。“可能她看过我演的其他片子。她说,发挥,多发挥。在说戏方面,不是一板一眼的,给演员的余地特别大。拍戏时才看小说《围城》,我觉得很适合。我主演的李梅亭老翻白眼,我也不能老这样,翻两下就行了,不能太多。”  葛优的未来  有那么多导演,我干吗还要当导演?而且一部分导演还闲着。而我干演员干得好好的。  ———葛优  到目前为止,葛优是中国影坛为数不多的既叫好又叫座的演员,但他背负了很大的压力。  葛优也向记者透露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朝悲剧的路子进军。葛优认为,他有能力演悲剧,特别是充满煽情的悲剧。如《活着》就有很多悲剧成分。“但我并不能演杀手等冷酷、暴力的角色。喜剧是最不好演的。”  ———不演古装戏。葛优第一个古装戏是周晓文执导的《秦颂》,接着是电视剧《寇老西儿》。葛优认为,这两个古装戏都失败了。“我曾经跟媒体说过,再也不演古装戏了,主要是我使不上劲,没有想法,演起来很费劲。当时想演古装戏就是想求变化,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现在我坚决不接了,除非遇上特别适合我演的。”  ———坚决不当导演。“有那么多导演,我干吗还要当导演?而且一部分导演还闲着。而我干演员干得好好的。”  ———不会改行。葛优表示,他不会改行,不会改到电影圈之外去了,以后可以搞制作。“我觉得演戏这个,老了有老的戏演,老也是一种自然规律。这人在年轻的时候,在三十岁的时候,可以演八十岁,八十岁可演不了三十岁。在这个年龄段,宽容度很大,可以拍的戏就多。到老了呢,不能往回演,这范围就窄。所以我觉得呢,我不干别的还是干演员,也是可行的。很多演员也是在老年的时候得个大奖,就是他特别合适。目前我在帮助一个朋友搞一个电视剧的策划。有人问,我是不是往幕后转移了?不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剧本。朋友是在澳洲,实际上也是对一个摄制组从头到尾的生产过程。这一次我才知道拍电影、电视还要什么许可证,还要盖很多章,钱怎么跑来,怎么拉赞助,这些我才知道,也不是往幕后发展。”  ———不再在同一个档期接两部戏。葛优曾经同一档期接拍电视剧《围城》和另一部电影,结果北京、上海两边飞,弄得两边都麻烦无穷。这给葛优一个教训:永远不要在同一个档期接拍两部戏。  ———多读书。“我看书不多,这是我的不足,我看到了不足。我知道,看书多的人,会提高一个层次。看书看多了,等于是多活了很多年,因为知道的事儿多。实际上,我平时看的不是书,而是剧本。”  ———写一部自传。“曾经有人给我写书,但我没有同意,因为我自己想写。但现在不是出书的时候,有人出书,遭到了不好的批评,先等一段时间再说。书肯定是自传式的,可能那时候胆子大了,现在不敢说的都说出来,也不一定。以前一直写日记,写一点自己的体会。但至今一年多了,日记没写。写作是一个弱项,平时说得好好的,但让我写,写不好。写东西,要到一定的火候才行。”  葛优艺术小档案  电影  1988年 在《顽主》中饰演杨重  1989年 在《黄河谣》中饰演黑骨头  1991年 在《过年》中饰演丁图  1991年 在《烈火金刚》中饰演刁世贵  1992年 在《大撒把》中饰演顾言  1992年 在《霸王别姬》中饰演袁四爷  1992年 在《离婚大战》中饰演大明  1993年 在《活着》中饰演徐福贵  1995年 在《秦颂》中饰演高渐离  1997年 在《甲方乙方》中饰演姚远  1998年 在《不见不散》中饰演刘元  1999年 在《没完没了》中饰演韩冬  2001年 在《大腕》中饰演古优  2003年 在《手机》中饰演严守一  电视剧1990年 在《围城》中饰演李梅亭  1991年 在《编辑部的故事》中饰演李冬宝  1996年 在《寇老西儿》中饰演寇准  1998年 在《离婚》中饰演老李  获奖情况  1989年 在《黄河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  1991年 在《过年》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1991年 在《编辑部的故事》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  1992年 在《大撒把》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3年 在《活着》获第四十七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7年 在《甲方乙方》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来源:新浪读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喜剧)葛优:喜剧演员的喜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