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3-24 16:09:50

(曲艺)80后的文艺新主张 走进老北京曲艺

      如果到现在你还是只转战在星光现场和MAO,如果你的夜生活仅限于泡泡酒吧,如果你每个周末除了超市就是电视,如果听相声你还是只知道郭德纲,我们在恭喜你很恋旧的同时,感到你有点儿枉费生活在北京。
  
    在“北京”成为世界各地新闻关键词的今天,年轻人拥趸的文化新形态都有可能形成潮流,就像正在低调回温的老曲艺――评书、相声、大鼓、单弦,如今都是北京年轻人热衷的现场演出。
  
    十一前,刚刚在天桥轰轰烈烈举行的第三届天桥文化节,蜂拥而至的年轻人举着相机,拍下了评书、相声、单弦(岔曲儿)等老北京曲艺;网络最著名的豆瓣小组,去胡同里听评书、小剧场体验相声已经号召了上百口子,每周定期体验“京味”演出;不论是郭德纲的德云社如今的一票难求,还是网络上的曲艺论坛,单弦QQ群的日益火爆促使戴着iPod、听着摇滚的年轻人抱着猎奇的心态,走进小剧场,“老北京曲艺现场”在当下低调回流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演出形态。
  
    不是磁带,不是录像,一定是现场!京腔京韵不仅在台上,还包括场子里的气氛、朋友、茶水甚至小吃。
  
    本期《趣生活》就跟着一干80后的文艺新主张,走进老北京曲艺的三个现场,让我们真正体会北京味儿的现场。
http://news.lvren.cn/uploads/oldsysimg/1/350211_1.jpg
马岐老先生的地盘

    还记得儿时6点到7点的必看黄金段么?动画片定然不能错过,但同样让人牵肠挂肚的还有仅随其后的评书连播。不论它是由电视还是电台播出,仅“评书”二字就让我们暗生情愫,“听评书”亦然成为“听相声”以外年轻人最喜欢寻找的老北京文艺活动,文艺生活网站豆瓣已经建立了三个评书小组,每个小组都活跃着100多号人;北京的活动中,去现场听评书一直高居热门活动前列,有120多个人感兴趣。
  
    后海银锭桥的路口向北,左手边进去就是鸦儿胡同,康龄轩就在这个胡同里面,它是年轻人爱扎堆儿听评书的地方。老板姓李,经营康龄轩大院有几年了,因为喜欢马岐先生的评书,特意辟出一间屋子做书场。容量也就是四十来人,和大剧场没法比,但透着亲近舒服。演员和观众最近的距离只有一米,人人都是VIP。
  
    焦点自然是国家一级曲艺演员马岐先生,电视台电台经常播放马老的《龙图侠义》、《三侠五义》,最近的《评书奥运》也是他加工表演的。马爷行三,京城曲艺圈儿人称“三哥”。其实马岐已然六十出头了。现场听他讲评书跟电视里有很大区别。现场的评书流露着一股京味,或者说它是老北京茶馆说书的味儿。沙哑嗓,浑厚茁实,气韵实足,叙述细腻,满口京腔。
  
    现场听评书图的是份交流:常客里有很多小年轻,像刘宏达、水舞蓝就是评书网站的活跃分子:如果你某天起兴去听一次评书现场,一定没有在摇滚现场和话剧现场的那份生疏劲,这帮年轻人从最近听的段子到演员的逸事,从评书的历史到现在谁讲得好,全都一口气告诉你。难怪马岐先生管这里叫“爱书人体己的外书房儿”。“马先生很幽默,客气,管谁都叫小兄弟。每次去都很开心。”这是一位网友听完评书后在网络上发表的感想。
  
    此时,马先生的徒弟勾超在台上说着《封神榜》,台下忽然低低的有几处笑声响起,原来这是一个被反复使用过的包袱,说者也意识到了:“我这儿使第四回了……”笑声更大了。听评书最大的乐儿就是现场的近距离交流。“对着摄像机说啊?没感觉!”“马岐也这样说,“坐着沙发听都不是味,非得这么坐着硬木椅子,喝着茶水儿,那才有那个意思。”
    ◎小贴士:
  
    康龄轩: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甲21号后院 。
  
    评书每周三、周四两天晚7点开始,近期是马先生的徒弟说一小时《封神榜》,再换马先生上来说《大隋唐》。9点结束,不算晚,并不耽误回家休息。
  
    价格:周三、周四每晚7点-9点,门票20元,茶水10元。
http://news.lvren.cn/uploads/oldsysimg/1/350211_2.jpg
小现场 体验说相声    听相声不如说相声 老票友指点 免费
  
    相声,无疑是现在年轻人喜爱的最时髦的曲艺形式。这从音像店曲艺类里最多最全的音像制品种类、豆瓣上众多的小组数就可见一斑。
  
    现在如果你还跟朋友说,去德云社听相声,就有点寒碜了。当下的北京,听相声的选择很多,尤其是年轻人,爱去宝明相声队、西城广茗阁挚友相声俱乐部、海淀笑友相声俱乐部人不多的场子体验相声。不过,当下最潮的一件事情,就是相声爱好者专门去天桥乐的天乐票房,听完相声,自己体验说相声。
  
    猪小岩家住海淀,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在校研究生。这两年的相声热让从小喜欢相声的他格外活跃了起来,跑遍各大园子之后,他开始不安分了。于是他发现了天乐票房,这里每周六都有免费的票友专场。台上的演员都是纯业余的,也有很多像猪小岩这样的80后年轻人,一年多的时间,这里成为了年轻人的相声学堂。
  
    你可以在网上搞定报名,这个现场基本没有任何门槛,当然每个张罗报名的人也会考虑自己是不是能下得台来。上台的穿着也没有明文要求,不过,穿便装的少,用猪小岩的话来说就是“外行拼装备”,当然,他本人也特意为此次演出在瑞蚨祥做了一件大褂,400多元。
  
    想起第一次上台的情景,小岩依旧觉得可乐,抱着玩的心态,他报名后,跟搭档排练几次,演了一些简单的老段子,就是个别的地方背一下,整个串一下。“因为是刚开场第一个节目,台下人不太多,可还是紧张得要命。再加上前天晚上熬夜看球,精神多少有点萎靡。没太进入表演状态,自己总笑场。” 虽然猪小岩对表现不太满意,但好在天乐票房对年轻人很宽容。下场了,经常有懂行的老票友给年轻人提建议,说到具体处还亲身示范。
  
    与其他相声场子不同的是,天乐票房提供给年轻人一个不设门槛亲身参与的舞台:你可以抱着试一把的心态,去那里换一种娱乐方式。“我想有机会还想上。”猪小岩说,“因为挺好玩的,有瘾了。”
    ◎小贴士
    天乐票房:天桥乐茶园宣武区北纬路甲1号。德云社剧场西侧青年队演出场地(原德云书馆) 时间:每周的第二个周六上午9点, 说者听者均免费。
 
    如果想体验说相声,提前去德云相声网的“天乐票房”专区报名,每期活动前都会有一个活动节目征集帖,想参加的就回帖,一般报名可以持续三周。每次专场有六到七个节目,报满了后面的自动延排到下期。
http://news.lvren.cn/uploads/oldsysimg/1/350211_3.jpg
和演员坐在一起 听悠扬小曲    演员像自家人 QQ群交流 跟昆曲一样好听
  
    劳驾问您一句,上次听鼓曲单弦是在哪儿,什么时候?是在春晚的莺歌燕舞中,还是偶然看一眼的戏曲频道里。“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鼓曲单弦这两个在老北京红极一时的玩意儿,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而这,也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幸事。
  
    弦声款动,鼓音叮咚,听到兴处,大喊一声“好弦儿!”这是天桥曲艺茶社中一个常见的情景。单弦岔曲雅俗共赏。“碧云天,黄花地……”一起,听者闭目凝神;充满戏谑之语的《三子认猪》唱罢,笑语欢腾;岔曲《虞美人》描写了一对小情人斗嘴调情的场景,俏皮有趣。只要肯静下心来欣赏,单弦岔曲并不像很多人心目中那样“听不懂、嚼不透”,无怪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慢慢接受进而迷恋上了这门艺术。
  
    每周日上午9点到11点,位于天桥街道办事处三楼的天桥曲艺茶社总是热热闹闹,一间大屋子,总也有百多号人。与大剧场不同的是,这里的演员和观众都坐在一起,演员有专业的也有票友,但都从从容容亲亲热热,这种台上台下一家亲的场面在大剧场里可不多见。于是,说主儿,平常装束,开场白就像自家人说话;听主儿,自在闲适,像在自己家里听好戏。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联珠快书……10多位说主儿轮番上场,听主儿美着、乐着、得意着,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18岁的白金鑫在这里总是很显眼,因为他最年轻。这个还上高三的小青年,只要弹起三弦,或打着八角鼓唱起曲子,就立刻变得自信满满、神采飞扬。小白出身曲艺世家,幼年的白金鑫就一直出入各大茶社、文化馆,耳濡目染地就种下了曲艺情结。 在年轻人小白眼里,这种从皇宫内院传入寻常百姓家的艺术形式不论是唱词还是唱腔都是非常高雅优美的,“高雅程度仅次于‘昆曲’吧。”白金鑫说,“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对单弦大鼓感兴趣了。”白金鑫常年在QQ上挂着,只要没事,就会上网跟朋友聊天,话题只有一个:曲艺。用他的话说就是借助网络“把灭绝的东西唱流行”。
    ◎小贴士
  
    天桥曲艺茶社:天桥街道办事处三楼,对街就是德云社。地址:宣武区天桥北纬路9号。在楼侧身两个银行中间的活动中心,入口很小,找不到一问便知。每周日上午9点到11点,免费,有开水可自带茶叶。
  
    初次听的可以做一点小功课,去曲艺爱好者的常去网站,比如北方曲艺网,中国曲艺网了解一下基本知识。
  
    去天桥听大鼓单弦,如果没人陪,可以约个票友跟你一起乐和。

来源:绿人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曲艺)80后的文艺新主张 走进老北京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