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3-24 16:37:52

(曲艺)忆乡下马戏团

http://rb.lzbs.com.cn/res/1/20110322/32741300756991176.jpg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始,那种经常在乡下演出的民间马戏团,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逝了。
    回想那种堪称惊心动魄的表演,至今令人思念不已。
    当时,这种经常在乡下演出的马戏团,是由艺人们自动组合而成的民间演艺团体,就和耍猴、卖武、扁担戏一样,是游走江湖的卖艺者。
    那时候,丝绸之路从西安通往兰州,最后两站在榆中境内的甘草店、清水驿、夏官营、金崖、桑园子通过,路上满是驼队、铁轮马车、挑担人、官员、商贾、传教士来来往往。这种马戏团多在冬季沿丝绸之路边走边演出。
    每一个马戏团,人数不多,男演员八九人,女演员三四人,马两三匹,自带道具及白布围墙。
    每到一地,他们就住进车马店里。当天下午,他们先在镇口或村口选一块临近路边的场地,用高约三米的白布幔在场地周围撑起布围墙,临路一边留着入口。场子中央栽一高高的木杆——这是前期工作,也是宣传和张扬。当地群众一见庞大的白布围墙和直插云天的高杆,就奔走相告说:“来大把戏了!”这里的人在习惯上称马戏团为“大把戏”。
    第二天早晨,马戏团的人就到村口或镇口的白布围墙场地,有的把门卖票,有三两人在白布围堵周围巡查,防止人们从布墙底下偷钻进去。
    车马店里,马戏团的男人们正在备马,收拾道具、乐器,两三个女演员正在紧张化妆。据说这些马戏团的成员多是家族式的,男的不是亲弟兄就是姑表亲,女的就是某个男演员的妻子。这些女演员可能是风吹日晒,每天表演劳动强度大的缘故,很瘦弱,脸色微黑带黄,给人一种:你能演出什么节目的担心。她们忙忙地搽粉、描眉后还好看了一些,接着穿上鲜艳单薄的绸衣,然后熟练、敏捷地跨上马背。马鞋奇特,鞍前头有一铁环,她们就一手拉缰,一手握鞍前铁环。
    他们开始行动了。前头有两个奏管乐的,一个是拉管,一个是小号,嘀滴嗒嗒吹奏起来。解放前他们吹奏的是民间曲调,解放后的50年代初期,他们就演奏《我是一个兵》《北风那个吹》等等。
    待马队在街口一出现,布围墙入口处卖票的人高呼着造声势:“马来了!马来了!”
    马队就这样隆重地徐徐进入布围墙围着的大场子。观众们就站在布围墙下围成一个大圈子欣赏。
    马是训练有素的,它们和观众拉开适当的距离,先慢步绕场两圈之后,马背上的女子精神了,一拉马嚼缰绳,另一只手一挥马鞭,两匹马就步态好看地逐渐加快速度,后来就飞速地奔跑。好个艳服女子,她俩竟表演“镫里藏身”,弯下腰身,准确地把地上的东西拾起来。观众在欢呼,骏马在飞驰。两女子居然直立马背之上,一手持马缰,一手扬起保持身体平衡。在人们的掌声中,她俩竟手握鞍前铁环在马上倒立起来。马疾驰,风劲吹,倒立马背的女子绸衣抖个不住。
    观众里一个老农说:“光这两下子,门票价,值哩!”
    马术表演过后,马身上全是汗,女演员脸上的粉黛被汗水冲刷殆尽。
    接下来,他们在场子当中铺一地毯,众男演员上场。这些男演员各有别号和艺名:“海里怪”“王大辫”等等。他们脱去上衣,精光上身,在地毯当中放一木条凳,上立一木圈,木圈上由外向内插着几把锋利的刀子,刀尖相距的空隙很小。光身的男演员鱼贯而上,两手高举合并,飞身从木圈刀刃中穿过,几个较瘦的演员,观众就觉得悬乎、惊险,剩下一个块头较大而宽肩的,观众咕囔着为他捏着一把汗。结果,大块头还是飞身穿越成功。观众一片喝彩。
    男演员们还提前从附近农民那里借来了石碌碡,还有一块大石碑。一位光着上身的男演员挺身而出,扬言他的气功功夫了得,可以承受得住碌碡和石碑的重量。
    观众议论:这话吹得大了吧!
    随即见该演员作运气状,然后光着上身往地毯上一躺,同伴们发声喊,把大石碑抬放于他的身上。好事的观众弯腰低头审视,石碑的四角悬空,并没有做什么手脚、机关。抬走石碑,众人旋即把沉重的碌碡抬起,真地往地上仰躺着的演员身上放去,压在肚子上。
    观众里传出轻轻啊呀一声。大家知道,石碑虽重,但那是平面,承受面积大,还可支撑,可这碌碡是圆形,承受面积小,面积小就压力大,人身肉体,生生的会压瘪了去!
    石碌碡在此演员肚子上压了一小会儿,众人移去碌碡,那演员居然翻身站立起来。奇迹啊奇迹!
    演出结束以后,观众里有人抬起杠来,说那石碑和碌碡根本没放到人的身上,而是演员们施了“障眼法”,使观众产生错觉,误认为放在了人体上,若是真放上人体,那连肋骨、脊椎骨全给你压塌了去!反对者说,不,这类演出和魔术不一样,是练出来的真功夫,而没有什么机关!
    丝路沿线的观众对巡回演出的马戏团是欢迎的,见演完后的演员们拆除布围墙,收拾道具,离开这里,往下一个演出地点转移时,人们都流露出恋恋不舍的神情。
    深受丝路沿线公众欢迎的这种民间马戏团,自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和工商业的公私合营以后,就消声匿迹了。
    几十年以后,改革开放,一些民间卖艺人的木偶戏、耍猴的又出现在人们眼前,但人们一直期待着的这种民间马戏团,却始终没有出现,而成了人们永远怀念的历史往事。

来源:兰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曲艺)忆乡下马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