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3-31 09:49:02

(戏曲)光明网:必须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世俗文学、影视文化、网络游戏已成为大众主要娱乐消闲方式。中国当今戏曲的生存境况目前除了京剧和昆剧等外,其它剧种已遭受冷落处在边缘化尴尬之处境,甚至一些剧种已经消亡,一些剧种濒临灭绝,大多数剧种境况欠佳,观众减少。因而,传承发扬光大中国戏曲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已是摆在国人面前特别是文艺界必须重视的一项重大的课题。
戏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学形式,自宋南戏开始到清潮,流行跨越中国文学千年久经不衰(主要是京剧),体现了中国戏曲不凡的魅力。它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和中国现代文学可相媲美。
戏剧包括戏曲、话剧和电影剧。戏剧今天仍存在如京剧、昆剧等,京剧从头到尾到是唱。戏曲有戏剧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征: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表演是代言体的形式,演员代替故事人物来说话和动作,表现手法以唱曲为主。
宋代南戏是中国最早戏曲的样式。南戏是戏剧中最早的戏曲,其代表作是宋代的《琵琶记》和《张协状元》。宋南戏,主要流行在江南一带,也叫温州杂剧,篇幅长。内容题材主要是婚姻家庭情爱为主,一般不涉及其它题材内容,这类故事基本是痴心女子负汉子的模式。到了元代,南戏有了发展,但不繁荣,这是因为当时文化中心在北方,受到元杂剧的排挤。这也与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其对文化持“九儒十丐”的意识有关。元朝的南戏还是以家庭婚姻爱情为主,但主要的题材不再是以负心汉为主,代表作《琵琶记》。元杂剧,中国戏曲第一个高峰期。古代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其统治者对传统文化不是很了解,这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有关。由此,这样的文化土壤便催生了戏曲文化的繁荣。元杂剧的特点,结构上为曲辞(用来唱)、宾白(用来讲)、科范。一般为4折再加上一个楔子(不一定有),最后正名(题目正名,对整个剧本内容进行概括。形式有2句或4句,一般以最后一句作为题本的剧名。)这就是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每一折由套曲(同一宫调下多个曲牌组成的形式用来唱)、若干宾白和科白(剧本中对演员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词都在括号内)组成。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一般男性人物居多)、杂。元杂剧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末。以正末为主唱的称之为末本。北曲杂剧,篇幅较短。
明清时代的传奇是指南戏发展之后形成的,取材与唐传奇有关,用南曲演唱的长篇戏曲作品、文绉绉的杂剧只能一个人唱,传奇和南戏任何角色都能唱。它在南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题材范围扩大,不单写家庭婚姻,还写历史兴亡、朝政民生、英雄故事、忠奸斗争,甚至把身边的社会直接表现在传寄中。明清时代传奇分为两派,一派以汤显祖为首的文彩派(临川派),代表作《牧丹亭》。另一派为沈璟的曲学理论。明杂剧,剧本结构随意伸缩。明未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富哲学气质的作家,其作品有“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牧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临川四梦”前两梦写情,重心是情场,后二梦是写政,重心是官场。这四本书都有梦的情节,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梦中。王骥德《曲律》,古典曲学的集大成之作,全面论述戏剧的结构、角色、语言、音律、声腔等基本问题。吕天成《曲品》,明代批评传奇的第一部专著。
清代的戏曲侧重文人化、案头化倾向为主。从“唱不尽的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的语句中,可看出戏曲的抒情化大大加强。明未清初以苏州派为核心,活跃在明未清初的苏州地区,以李玉为代表,都是平民作者,这些作者基本没有在官场混过,大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写戏演戏是他们的职业,而且很多作者大多是高产的作家,戏剧非常适合演出,代表作品有《清忠谱》、《十五贯》等。
李渔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李渔,一生没有做官,依靠创作戏剧维持生活,据历史记载,其组成了一个家庭戏团,他身兼团长和导演。李渔的戏剧主要以创喜剧为主,内容上以实际演出为主,剧本既不反映现实,也不关注重大政治领域,主要写爱情、婚姻、家庭,这些题材容易接近观众,延续了南戏传统的题材。其作品擅长用误会和巧合等方式来创造笑话,看他的戏,让人从头到尾都忍不住发笑。
孔尚任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两人的爱情象征意义与传统的佳人才子之恋已不同,创作很有社会责任感。
洪升的《长生殿》,其文笔情感的支点,并不在于历史事件与李杨情缘之间错综扭结的那种独特生存状态,而在于其结果,以及这一结果给剧作主人所带来的心灵震撼。这剧本可谓是作者借文抒发自己生命的日出与日落之间,经历一个由兴到落,由期待到失望令人感叹的过程。本书可说是安史之乱史事、情事的大收场。
在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时代,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重要内容的戏曲剧种应该怎样保护、发展,无疑是文艺界共同关心一个重点话题之一。反观中外文学戏曲发展源头,与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的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早已难觅其踪,其艺术形态只能在文本文献是寻找。在中国,随着大众消费形式的急剧嬗变,戏曲如同纯文学一样深受挤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国的戏曲依然傲立在东方,近年来古典戏曲文本是影视文化取之不尽的原始素材便是很好的例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戏曲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形成文学形式的百花齐放之局面,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挠不过去的时代使命。

来源:光明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戏曲)光明网:必须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