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4-28 16:48:01

(编剧)嘿,还不快去当编剧!

   幕后英雄何以能“重磅出击?”

    当下影视圈里最吃香的是些啥角儿?说来你也许不相信:不是牛皮哄哄的导演,也不是风光无限的演员,而是幕后操刀的编剧!在影视剧一集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几万元高稿酬的“诱惑”下,大批“传统”从文者纷纷走出清贫的书斋,竞相在荧屏的“刀光剑影”里,做起一“本”万利的买卖来!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编剧只奔钱而来,但编剧队伍日益声势浩大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

    为何一向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如今能“重磅出击”呢?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内地国产剧摆脱港台地区、日韩、欧美引进剧的大肆围剿,开始进入“牛市”,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严控宫廷、武打等题材电视剧引进数量的“封杀令”后,如日中天的内地国产剧急需大批有才华的编剧出山“打虎”;二是民间电视制作机构甚至是“家庭影视作坊”与日俱增,在6月份召开的“北京国际电视周”上,参加的民间影视机构多达317家,比参展的电视台多两倍,所以市场更需要各类编剧“急才”;三是立体化的影视写作具有“小投入、多产出、见效快”的特点,比纯文学写作有更多的机会让作者“出人头地”,进而名利双收。于是,在如过江之鲫般争当编剧的“洪流”中,大量的业余编剧、编外编剧、兼职编剧应运而生,其中不乏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

    历数过去的专业编剧

    历数专业编剧,能让广大观众记住的名字,似乎就这么一二十个,如早年的一批电影文学编剧:叶楠(《甲午风云》、《巴山夜雨》),李准(《李双双》、《牧马人》),夏衍(《祝福》、《林家铺子》),李季康(《五朵金花》),黄宗江(《农奴》、《柳堡的故事》),黄宗英(《英雄交响曲》),张天民(《创业》),白桦(《今夜星光灿烂》),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子良(《黄土地》),还有近几年有影响的电视剧编剧:王朝柱(《长征》),陆天明(《李克农》),陆星儿(《我儿我女》),沙叶新(《绿卡族》),延艺云(《半边楼》)、《风墙》),冯俐(《我爱我家》),王海瓴(《爱你没商量》、《牵手》)……

    新兴的“外援”编剧队伍渐呈三大格局

    一是壮观的小说家阵群

    北京的陈建功、李功达近两年频频“触电”,在改编过《青春之歌》电视剧后,又推出了20集电视剧《红岩》。河南的二月河致力于创作“帝王系列”小说,连推《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和《雍正皇帝》,由他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雍正皇帝》播出后,很受观众欢迎。由东北作家韩志君、韩志臣兄弟俩编剧的“北方三部曲”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收视率就相当高。最近,韩志君又把女作家迟子建的小说《白银那》改编成电影《美丽的白银那》正在投拍。一南一北两个著名的“知青文学”作家叶辛、梁晓声,这几年也是各领风骚:以《蹉跎岁月》登上文坛的上海作家叶辛,先是以每集4000元的价位担当电视连续剧《孽债》的编剧,1998年又以每集近8000元的价位为20集的电视剧《陈香梅》编剧,两剧播出后反响都很强烈;以《今夜有暴风雪》为人熟知的北京作家梁晓声,在坚持耕种“知青文学”这“二亩三分地”的间隙,也开始“带电”作业,前不久播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有他的功劳。河南作家李佩甫著有《羊的门》、《城市白皮书》等多部长篇小说,这几年编剧业务也是相当“熟练”,先是电视剧《颖河的故事》、《平平常常的故事》,接着便是前不久红火一时的长剧《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集小说家和企业家于一身的海岩,近年间在不断推出小说力作的同时,也为我们写出了《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永不瞑目》这样一些电视剧佳作来,实在是个奇迹。特别是近年在文坛颇有争议的广西青年先锋作家东西,在写出了《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等小说之后,今年竟也尝试当编剧,首次改编的是女作家铁凝刚获“老舍文学奖”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据悉,这部20集同名电视剧日前开始拍摄。

    二是精悍的诗人部落

    以长诗《我走在长安街》闯入诗坛的陕西诗人杨争光,近年又写小说又编剧,在创作出长篇小说《越活越明白》及《老旦是一棵树》等6部小说集的同时,还编写了《双旗镇刀客》、《五魁》、《黄土魂》、《老三届》等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播出已几年至今仍有相当收视率的电视剧《水浒传》就出自他的手中。军旅诗人刘毅然在前几年推出电影《摇滚青年》之后,“编兴”大发,这两年致力于改编现代名家的作品,电视剧《霜叶红于二月花》、《江湖行》,正是他的“新产品”。《大明宫词》让观众记住了诗化的台词风格和诗意的编排手法,这都得益于两位诗人出身的青年编剧:郑重、王要。《诗刊》社的编辑、知名诗人邹静之,在如今诗歌创作整体不大景气的背景下,暂时抽身出来忙于搞编剧,先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几部电视剧,接着便是电影《呼我———重新遗忘》。目前该片已拍竣,其风格就充满了诗的探索。

    三是异军突起的女作家部落

    前些年就有北京的谌容把自己的小说《人到中年》改编成同名电影,河北的铁凝也把她的小说《哦,香雪》改编成同名电影,结果两部电影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屡拿大奖,很为女作家争光。可能是见自己的作品《太阳出世》、《来来往往》等老被别人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且一“改”就红,湖北的池莉“眼馋”开了,再也坐不住了,她斗胆第一次担起编剧重担,将自己的新作《口红》改编成长篇同名电视剧。出生于电影之家的湖南女作家刘晓瑜,80年代就以《导演之家》等小说闯入文坛,今虽年过半百,却对影视剧痴迷起来,接连写出《名门望族》、《青春出动》、《意外之外》等电视剧本,《青春出动》由湖南经济电视台投拍上市后,销路看好,近日已入围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候选名单。

    有意思的是一些女星也来“客串”编剧,想过过当作家的瘾。先是服装设计师马羚自编自演电视剧;接着又有出过6本书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姜丰,将自己获过“新市民小说奖”的小说《情人假日酒店》改编成电视剧投拍;近年曾在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丫头晴雯的女演员安雯,在电视剧《永恒恋人》中扮演一女记者,这部电视剧的编剧也是安雯本人。令人惊叹的是一批崭露头角的少女作家中,也涌现出了不少校园编剧。北京女孩李芳芳,这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当年在读高中时就出版了散文集《17岁不哭》,前年她将这段校园生活编成20集同名电视剧,《17岁不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下子引起轰动。还有赵玫的20集电视连续剧《高阳公主》,还有皮皮的2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激情》……真是不胜枚举!

    尽管列举了这么长的“群英谱”,实际上剧本奇缺还是影视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这也成了多家影视制作机构的一块“心病”。90年代初,电视剧本一集只卖700—800元,1995年就猛增到一集5000元,现在几乎全是万元起价。电视剧本也由原来的每集几百元一路飙升到现在的每集3万元甚至5万元。由此可见好剧本供不应求的现状。为解燃眉之急,1997年中央电视台就曾推出重金征稿的措施,提出凡应征的长篇电视剧的编剧获奖者,最高奖金可拿到12万元,而且剧本一旦投拍,作者仍可领到相当优厚的稿酬!虽说“重奖之下”不见得很快就有“勇夫”出现,但起码让更多的文人从心底鼓足了想当“勇夫”的念头。现在,连我这样的文学青年也在想:还不快去当编剧,你傻着呢!

  来源:《深圳晚报》 

zeng 发表于 2012-4-29 15:35:3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编剧)嘿,还不快去当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