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5-22 10:25:44

(特效)烟火师揭秘战争片拍摄幕后

       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向来有很高的关注度,枪战、火烧、爆炸场面往往很吸引眼球。那么,银幕(荧屏)背后,战争场面究竟是怎么拍成的?那些爆破、火烧和枪战的场面,究竟有多少危险性?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影视技术制作部主任(原烟火车间主任)李志祥,这位从业整整36年的资深烟火师曾为《邓小平》、《孙中山》、《东江纵队》等上百部影视作品担任烟火制作,他对读者们细致地揭开了拍摄战争场面的技术内幕。
  拍战争戏,有人受伤是正常的吗?李志祥说:“既然是戏,那么战争就是假的,不应该造成人员伤亡。关于烟火场面的拍摄,《电影法》中有着非常严格和细致的规定。当然,因为有人的因素加入,有时意外难免,但假如烟火师本人都受伤了,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违规操作。”李志祥表示,关于这一行,从业人员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三分技术,七分经验。“为了保障演员的安全,五年的烟火师只能做助手,十年的烟火师方能独立操作,而且还要从小场面开始做起。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很多烟火师只跟过两部戏就急着上阵了——不出问题才怪!”
  ◎枪战
  “血”装在避孕套
  场面:一枪,或者一梭子弹,有人中弹了,胸前血如泉涌。这是怎么拍的?
  揭秘:关键道具是血包和装在血包上的爆破装置。血包的材料有两种——塑料袋和避孕套,现在国内和国外最通用的都是后者。使用避孕套是因为它薄,有韧性,而且破了之后内部压力会自动将血“挤”出来,效果比较“震撼”。爆破装置也有多种,北方比较常见的叫“药头”,大小跟两三个火柴头差不多,特点是爆破的力度大,而且不会飞出碎片,弱点则是不防潮,如果在南方用,储存时得放冰箱。在南方拍戏,一般常用的爆破装置是胶管火药,力度小,安全性高,在手心爆炸都不会受伤,但是爆炸力道偏小,有时候烟火师已经引爆装置,演员却没有感觉,表情没跟上,只好重拍。每种爆破装置都根据爆破力量的不同,有型号之分。选用哪种,一看导演的口味有多“血腥”,二看演员的戏服是薄是厚。
  风险:北方用“药头”,演员较容易受伤。除了爆炸力道大,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没经验的烟火师没把爆破装置装对位置,有时候演员跑动几下,爆破装置就滑偏了,很容易炸到肉。李志祥的建议是尽量使用力道小些的爆破装置,“假如担心爆不出来,就在衣服外面割个小口”。
  危险指数:★★
  ◎火烧人
  脸部防护最关键
  场面:爆炸了,火蔓延到某人身上,那人大喊大叫,浑身冒火地满世界乱跑。这也是战争戏的常见场面。
  揭秘:这种场面看似直接威胁演员安全,因此很多人都不敢做。浑身火烧场面很危险,必须穿防护服,连脸部都要戴防护套——因此这种戏最好在黄昏的时候拍,因为大白天光线强,容易穿帮。如果拍局部火烧,如手臂着火,那么只要涂点防护油就能搞定了。
  风险:现在的电影,对镜头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候烟火师为了追求真实感,给演员用很薄的脸部防护套,结果就会造成烧伤。据说这种情况在香港业界比较常见。
  危险指数:★★★
  ◎爆点
  遥控爆炸是“误解”
  场面:一个手榴弹或榴弹炮飞到战壕前,“砰”的一声爆炸了,火光尘土冲天;或者军人在战场上勇敢地冲锋,他的身后和身边不断火光四起。
  揭秘:战争用的是军用炸药,原理是固体瞬间变成气体,爆炸威力巨大。拍戏则多用专门的软性炸药,原理是燃烧产生压力而爆炸,破坏力小得多。军用炸药有时也用在影视作品中,但只用在庞大的爆炸场面——如水中爆炸或空地爆炸,总之一定不能有演员在场。爆炸难免射出异物,为了减少伤害性,道具炸弹的外壳多数是泡沫做的,里面再填充些土灰,制造爆炸后尘土满天飞的效果。爆炸场面看上去危险,响声也大,其实如果炸药使用得当,普通道具手榴弹的威力其实很小,演员距离半米都没问题,顶多觉得自己的裤子被风吹了一下。假如炸弹中加了土灰等,人就得走开三四米,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抛射物误伤眼睛。很多人都以为爆炸是烟火师用遥控器操作的,其实不是,因为现在的通讯工具太多,很容易干扰信号,引起误爆,线控才更安全。李志祥说:“人们的这个误解主要来自好莱坞电影的情节,但那只是戏码。真实的情况是,即使是好莱坞拍戏,他们也是用线控。”
  风险:假如烟火师违规操作,用了金属来做炸弹的外壳,演员或烟火师自己就很容易被炸伤。还有,一些大场面需要几十个爆点,演员假如不按线路走,穿过爆点时也会致险。
  危险指数:★★★★
  ◎人体爆炸
  猪血和人偶玩游戏
  场面:炸弹爆炸,战士惨遭飞来横祸,胳膊和大腿乱飞……大片《集结号》中有很多这样的可怕场景。
  揭秘:看着很惨,其实一点都不危险。那些胳膊和大腿当然不是演员的,它们属于特制人偶。李志祥跟很多烟火师一样,认真地研究了《集结号》中的爆炸场面,还请教了该片来自韩国的烟火师,发现其中便用了不少这样的“招数”。据说,《集结号》总共订了120具人偶,姿态各异——有的是侧身的,有的好似在走动,有的则正在弯腰。拍摄的时候,先让演员到位,做好动作,再叫演员走开,让穿了同样戏服的人偶以同样姿势“站”过去,然后引爆炸药,把人偶炸飞。人偶都是空心的,假如需要特写手臂炸断的镜头,那就在手臂的内部“加料”。爆炸后,再切换成演员的镜头。李志祥曾经在1992年拍《复仇女人》的时候,做过这样的场面,当时为了镜头的真实感,除了人偶,他还专门请了15位残疾人来扮演受伤角色,此外还用了上百斤的猪血和猪肠来“渲染”场面。可惜因为效果太“残忍”,这些镜头最终被剪掉了。
  风险:假如拍摄爆炸时演员在场的镜头,有少许致伤可能,此外基本没有危险。对此,李志祥建议利用镜头的景深来制造“错觉”,“看起来爆炸就在演员跟前,其实还差着三四米”。
  危险指数:★
  ◎建筑物爆炸
  二次曝光制造“错觉”
  场面:一座房子爆炸,演员从里面飞跑出来,房子就塌在他身后——真是千钧一发!
  揭秘:如果是大型建筑爆炸,从费用和危险度来考虑,基本只可能用模型或电脑特技。只有一种情况例外——这座房子正好要拆掉,好莱坞就有过这样的例子,拍电影,顺便拆房子。一般真爆破的,只可能是结构简单的小土房,或者道具师搭建的道具房。拍摄建筑物爆炸场面,所需的炸药量相当大,起码得上百公斤,而且必须用军用炸药,因此一定不能有演员在场。那么,影视剧中那些场面是怎么拍出来的呢?李志祥透露了一个常用技巧:“先拍房子的爆炸场面,再拍人跑动的镜头,再拍一次爆炸,用二次曝光将几个镜头叠起来,效果看上去就像人和爆炸的房子在一个场景。”让房子在爆炸后倒塌,也有技巧——这里锯掉一点,那里抽掉一些,甚至用“威也”来把房子拉倒……总之,塌了就行!
  风险: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惊无险,不过需要演员和工作人员紧密配合。
  危险指数:★   

来源:常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效)烟火师揭秘战争片拍摄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