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2-8-14 14:52:13

(医生)一纸协议书能治愈医生收红包顽疾?

      8月1日,卫生部发布了《加强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规定,患者入院时,要进行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双向签字,协议书纳入病案管理。 (见8月2日 《新京报》)
  寄生于医患关系间的红包,是社会不良风气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映射,是对医者仁心的践踏。卫生部的 《意见稿》,表明了对遏制医生收红包这一顽疾的态度。但此消息甫出,也引来了社会对其的置疑:一纸协议书能治愈医生收红包顽疾?
  说医生收红包是顽疾绝不为过。首先,医生索取收受患者的红包是我国法律所不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次是对医生收红包问题,全社会从来都是大力斥责的。近10多年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众多处罚办法。但结果如何呢?不但 “涛声依旧”,且已发展成为了医疗服务领域的“潜规则”。
  如果某一现象连法律也无能为力时,一定是受到了法律外因素的干扰。在寻求解决之道时,我们就应当把眼光放宽些,考虑其存在的体制土壤。医生收红包屡禁不止的背后,是我国医疗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医生收红包是因为患者送红包,而患者送红包是对医生低收入的补偿,这话未免太过牵强。医生收入高低是政府和医院的责任,与患者有何干系?那患者为什么要送红包呢?客观地说,绝大多数患者给医生红包,其动机无非有二:一是想早日住院。门诊患者的病情需要住院治疗,可当时没有空闲病床,需要排队等待,患者只好给医生送红包,请其帮助疏通关系,以便能早日住院。二是想在治疗中得到关照。患者住院后给医生红包,是希望医生在治疗中细心些,别滥检查、滥用药;患者手术前给医生送红包,是期盼医生能在手术中认真些,使自己少受些痛苦。说到底,患者给医生送红包,是对医疗服务不公平、对医生不信任的一种无奈之举。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将百姓的无奈说成是自愿,患者给医生送红包即是一例。如果医院中的住院病床使用是公开透明的,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重轻和排队时间公平入住的;如果每个医生都是认真负责、按临床路径给病人治疗或手术,患者凭什么将辛苦挣来的钱送给别人?要知道患者住院之时,也是经济开销最大之时。
  由此可见,医生收红包现象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层面的道德问题。有签字拒收红包协议总比没有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生收红包这一顽疾,还要标本兼治――一方面对收红包的医生进行曝光惩处,另一方面要从改善医患信任度这个深层次问题上下工夫,如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增强医疗服务的透明度,通过规范医生的医疗行为等措施,让百姓相信不送红包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生)一纸协议书能治愈医生收红包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