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平常心态 传承团队精神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鹦哥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第二场报告会上,王云鹏和廖常乐第一次坐上了报告席。他们进入鹦哥岭工作的时间相差3年,而且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也有很大差别,但是对于今后的规划却十分相似,那就是保持平常心态,尽可能多地参与工作,让鹦哥岭的青年队伍越来越壮大。王云鹏:继续扎根社区工作
王云鹏是一名黎族小伙,是2007年第一批加入鹦哥岭青年团队的队员。因为在语言和沟通上有优势,他最终选择了在社区宣教科工作。一干就是5年,如今已经是社区宣教科的科长。
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委会的道银村是王云鹏开展社区工作的第一个站点。“刚来时,这里不通车、不通电,卫生状况很差。”王云鹏说,除了交通不便,更缺乏农业生产技术。为了便于开展工作,王云鹏选择长期住在村里,开始手把手地教农民改进生产生活技术。比如建环保旱厕,建好后,他还不嫌脏不嫌臭,教会村民如何使用、维护环保旱厕。粪尿收集满后,还要教村民如何清理。
王云鹏说,最让他感到头痛的就是如何改变当地人靠山吃山的习惯,实行禁渔、禁猎,保护生物种类。为了拉近和村民的关系,他选择了最为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喝酒。他和同事凑钱买些酒菜,跟当地群众喝酒聊天,也不知道醉过几次,最终村民们终于接受了他,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王云鹏说,自从鹦哥岭青年团队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自己的社会活动的确多了起来,但是他从没想过借此索取什么。“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区工作中,还要安排好新加入队员的工作,让他们快速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来。”王云鹏说,也许今后鹦哥岭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但是团队的“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的精神会继续保持下去。
廖常乐:团队精神不会丢失
2010年来到鹦哥岭工作的廖常乐是带着女朋友一起来到海南的。当时硕士毕业的这对同窗情侣都被导师推荐到了不错的工作单位,但是因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的热爱,他们最终选择了鹦哥岭。
廖常乐在保护区主要负责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因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他常常要在野外露营,最长的一次达40天之久。高海拔地带湿度大、温度低,山上的雨水又多,一旦夜里下雨,睡垫和睡袋都会被打湿,感觉就像睡在水里。此外山蚂蟥和盗猎者也常常对他的工作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工作两年多来,廖常乐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了大面积的鹦哥岭树蛙,并进行了仔细研究。为了观察树蛙的繁殖特点,廖常乐曾经在雨天蹲守了4天4夜,“我在山上每天吃了早饭,就一直蹲在那里观察,一直蹲到晚上12点。”廖常乐说。
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廖常乐即将要告别鹦哥岭,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做好自己的工作。”廖常乐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鹦哥岭青年团队的行列中来,“有人问我如何传承鹦哥岭青年团队的精神,其实根本用不着传承,只要他投入到工作中,就会时刻感受到这个团队的精神与活力。”
来源:海南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