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正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达旦,故称夜啼。病因:
一、脾寒:小儿脾常不足,喜温而恶寒,若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其母恣意生冷,冷乳喂儿,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夜间属阴,重阴脾寒愈盛,寒邪凝滞,气机不利,故入夜腹痛而啼。
二、心热:小儿五脏之特点,常表现为心甘有余而脾常不足,心属阳主火,易生心热,若孕妇素性急躁,或恣食香燥炙燋之物,致胎热内盛,小儿出生后,积热上攻,邪热乘心,因心属火恶热,故见面躁而啼哭。
三、惊恐: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若胎中受惊,若闻特异声响等外界强烈刺激,致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故在睡中哭闹惊啼。
对症治法:
一、脾脏虚寒:
症状:喜欢睡觉卷曲,哭声低弱,腹部喜欢按摩,食少便溏,面色青白,唇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砂仁、陈皮、木香行气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调畅气机;甘草以缓急,调和诸药,亦可用艾灸神厥温中散寒。
若大便稀溏,加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若时或惊动者,加蝉衣、钩藤以熄风镇惊;脾胃虚寒亦可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和胃。
二、心经积热:
症状:面赤唇红,见灯火夜啼尤甚,哭声响亮,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导赤
方药:竹叶、木通清心降火;甘草梢泻火清热;灯芯草入心经为引药。上药配伍,有清心导赤,泻火安神作用。
三、惊恐:
症状: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哭声尖锐,时高时低,紧偎母怀,睡中时作惊惕,面色青灰,脉弦急而数或散乱不正。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生地、当归以养血宁心;朱砂安神镇惊;甘草调和诸药。若心气怯弱,加柏子仁益气补心;睡中时而惊惕不安,加钩藤、蝉衣以熄风镇惊。
其它疗法:
1、热熨法:
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熨胃脘至少腹,从上至下,反复多次,治脾寒腹痛夜啼。
2、敷法:
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脐部,治脾寒腹痛夜啼。
3、五倍子研末、水调做饼子,敷贴脐部,治小儿夜啼诸症皆可。
预防:乳母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辛辣厚味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住室安静、调节寒温、避免小儿受惊。 小孩不生病,是全家人的福气!呵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