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姜太公溪边垂钓,千年后研究生回家种地
如今的工作压力,让许多人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媒体一定要制造些爆炸性新闻,仿佛才能把握舆论话语权。辩证的说,受到长时间爆炸性新闻轰炸的受众,不仅被片面的消息所忽悠,更习惯了不爆不欢的特殊新闻口味。一名大龄研究生毕业,就一定要位高权重,千金在身得归还?
我认为,这是社会舆论与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缺失,也是社会环境与国民性格的包容度缺失。我们不能,因某个事件于己无关,就不听不看不了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小日子。在某个事件的新闻报道面前,应该有独立的判断力和辨识力。社会新闻除了据实报道,更应该多元化的解析,甚至应该营造负责任的舆论环境。
下面我们看一位记者如何向这位大龄研究生提问题的:
记者问题1:有报道称,您回到家乡之后,便开始频繁地换工作,一直对工作不满意,打算寻找一个“铁饭碗”,是这样么?您认为什么样的工作才是“铁饭碗”?
记者问题2:您有没有曾经尝试过考一下公务员,找这样一个“适合环境”的工作呢?
看似有连续性的问题,既能对其他报道的真实性做鉴证,又能了解受访者基本心里想法和未来工作的计划。但是,为何要用“铁饭碗”、“公务员”来引出受访者的真实情况呢?如果说这是这位记者对于生活工作的追求,是否有强加之嫌,是否误导了大众?如果是下意识的联系到这类词汇,是什么原因让一位应该“以追求事情真相和真理为职责”的记者如此下意识呢?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哪里?难道是树立标配的金钱权势观念?一个从6岁就开始,经历17年学习生涯,甚至像这位大哥不惑之年还在上学,拿到研究生毕业证的一刻,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他能否理解为民服务的真谛?国家坚持干部下基层的意义是什么?
受众是脆弱的,因为往往一个新闻事件,在被媒体编辑加工之后,就把真实性梦幻成故事性,一层一层的编辑转载之后,故事就变成了更玄乎的故事。所以受众很难从新闻报道中获取正面的舆论环境。总是被片面的受众,就会逐渐的失去判断力和辨识力。
研究生回家务农,他的行为对错的话语权在父母,不在社会。任何一个人都没权利谴责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因为有时候谴责并不代表了中立的观点和意见,不能代表全部宏观和客观的正确意见。千年前姜太公溪边垂钓,千年后研究生回家种地,我们需要的是平和与包容的看待这个事件。
回归必须回归
回 1楼(敬业心) 的帖子
也许他需要的就是在家安静写作,下一个“莫言”就这么被新闻推出去,毁了 观点独到!建议题目改下。评论的题目越直接明了地表达出观点越好;评论的题目一般不能用发问句式。
可以参考:关于企业事评的写作原则和基本要求 有见地。就是内容有点乱,整理一下是篇好文章。 有时候种地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媒体的报道有些过了
回 3楼(wxpzp) 的帖子
已修改,谢谢您的建议回 6楼(张璐璐) 的帖子
嗯,好事可以广泛的宣传,这种事估计研究生肯定不想被如此宣传回 5楼(李佳0120) 的帖子
嗯,没准又一个乡村题材好作家就产生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