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发表于 2012-10-27 07:47:49

研究生回家种地是一道无关知识的社会题

“农民研究生”是一道无关知识的社会题
堂吉伟德
这样的悲剧,或许我们并不少见,诸如大北大高材生杀猪,或者卖糖葫芦的事已有发生,2012年3月12日,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发生了这样一幕惨剧:因不愿工作,“宅”在家里长达14年之久的村民王小林被发现死于家中,疑是饿死。研究生苗卫芳毕业回家种地只是其人生的一个起点,但于其父亲却成了终点,这样的反差或许并没有“知识无用论”的悲情。
“知识无用论”是自我解脱和社会绑架的一种偏见而已,因为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有作用,除了以此获取价值回报之外,拥有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可惜的是,在我们看到的众多悲剧中,决定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性格。如果说农民研究生的表现有着性格的缺陷的话,那么服毒自杀的父亲同样具被一种偏见所完全裹挟。
在“海归”都成为“海带”的时代,教育投资已经成了一个市场行为,因而这其间就注定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只赚不亏的道理。同样为研究生,有的人可以年薪百万,而有的人却只能回家务农,这样的境遇之异都不足为怪。诡异的是,无论是学习者本人,还是其家庭,甚至整个社会,还有很多人都没有摆脱精英模式下的传统思维,秉持着“学历就是身份”的固有偏见,结果不但让自己无以变得理性,也无法对别人更加宽容。作父亲的对研究生毕业的儿子的不理解,村民们 “反面教材”的舆论压力,成了压倒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对“农民研究生”进行教育层面的过度解读,只会让社会被“学习无用论”深度裹挟,也不会让整个社会对教育应当承载的功能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从某种意义讲,接受教育或者选择教育更多是一种人格塑造和素养增养的途径,并没有承载效益回报的绝对联系——谁能说一个研究生就必须比其他人收入高,或者发展前途好呢?自然,也没有人会保证,有了教育的投入,就一定会获得预期中的收益。硕士毕业生当农民也好,当白领也罢,都只是一种职业的选择后的身份暂时确定,无关知识也无关命运。
人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看待问题更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大学生当农民工并不丢人,也并非没有前途。每一个行业都可以创造出非凡的成绩,关键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毅力。北大才子陆步轩以杀猪起步,现在也成了在这个行当的成功人士。很显然,相比于个人的成长,对于教育投资的期望过高,过于功利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病。
“农民研究生”性格上的缺陷,或许并非全是教育之过,社会的功利化倾向或许让其变得更加偏执与顽固。一个为300元薪酬而纠结不堪的人,缺乏的或许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理的方法。而这个,显然不是一个教育题而是一个社会题。为社会偏见所左右的“农民研究生”,已经完全陷入了用价格评判价值的世俗之中,以至让人欲罢不能。由此而言,“农民研究生”没有“读书无用论”的矫情,只有“如何看待个人选择”的社会反问。

邢承木 发表于 2012-10-27 09:22:49

“农民研究生”没有“读书无用论”的矫情,只有“如何看待个人选择”的社会反问????看不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究生回家种地是一道无关知识的社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