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女理发师显风采
年过古稀的她,从风华正茂开始,就勇于冲破社会陋俗的“牢笼”,半个多世纪以来,热心理发行业,显示了一个当代妇女的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就连大街小巷理发店的对联也展示了新内容:“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由手推平”。1958年,原广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莫矜,下放到田阳担任县委第一书记,他思维敏锐,勇于破旧立新,毅然决策成立田阳国营女子理发室,从社会上招聘16~20岁的女青年组成,这对当时社会环境来说可不容易,很多适合条件的女青年对这个行业都不敢问津。田州镇民主街18岁的黄秋杏,人长得亭亭玉立,白净的面庞充满了青春活力。她不顾社会某些人的偏见和家人的强烈反对,果断报名参加女子理发工作,经领导层层审查批,她最终成为女子理发室的一员,与另外12名成员到南宁学习培训3个月后,回到县里正式走上理发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
女子理发店开业伊始,不少干部群众到女子理发室门前徘徊,被所谓“男不乱摸头,女不乱摸胸”的陈规陋习所束缚,认为堂堂男儿的头颅不能随便给女子摸来摸去,因而望而却步,不敢进去理发。但在莫书记等县委领导的牵头带动下,人们终于解放思想,给女子理发蔚然成风,致使该理发室门庭若市。在理发的人员当中,黄秋杏技术过关,服务态度好,得到顾客的认可。粮食局的干部农明理经常请她理发,并在理发的交谈中,向黄秋杏抛出心中的“绣球”,1959年她俩从认识到相恋,最后结为夫妻。
1963年,女子理发室从国营改为集体,实行按劳取酬,黄秋杏吃苦耐劳,常常不计时间地劳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3年,女子理发室又从集体企业改为个人承包制,黄秋杏克服困难,在街道闹市租赁房子理发,维持生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理发行业有了高度的扩展,从“理发店”到“发廊”、“发屋”、“美发厅”和“美发美容中心”,一个“美”字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得尽善尽美。年届花甲的黄秋杏,大胆在自己的家中开理发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她以高超的技术,合理的收费价格,赢得了一批又一批回头客。县城的离退休干部职工,街道居民和近邻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登门找她理发,甚至南北山区的农民也不怕多走路前来到黄秋杏家找她理发。一对与她结下了深情厚谊的退休古稀老夫妇,去年到百色和儿子生活,但每月都回田阳请黄秋杏理剪发,从不间断。一位退休的黄老干部,因病走路艰难,不能一个人前去理发,因此每次都要老伴搀扶着他到黄秋杏理发店理发。有几次笔者早上七点多钟登门,正巧碰着黄秋杏吃早餐,她马上放下碗筷为笔者理发,细微中,让笔者见证了黄秋杏把顾客当作“上帝”的风尚。正因为如此,黄秋杏的理发店生意兴隆。
来源广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