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发)反对“明星头” 女剃头匠20年不想收徒传手艺
人说扬州有三把刀:刮胡刀、修脚刀和菜刀。孙寿香,这位扬州来汉的中年女子,就把一把刮胡刀使得灵活自如。在青山区红卫路街和平社区的一个小巷子里,记者昨日找到了孙寿香。孙寿香的理发工具简单而古老:一面略微发黄的镜子,一张可以平放下来的木椅和一张普通的皮椅。木椅上的红漆已有些脱落,背后有一根铁制轴承,用脚将轴承踩下,就可把椅子放下。木椅右边垂着一条专门用来蹭刮胡刀的皮带子,因年代久远,已有些发黑。
孙寿香小时候就喜欢看人剃头,现场观摩后再回家看看理发书,20岁的时候,孙寿香已经可以给师傅当帮手了。
1989年,25岁的孙寿香只身来到了武汉,希望开拓一片新天地。她曾在红钢城建七路一理发店做临时工,一年后,她另起炉灶,当起了“老板”。由于手艺精湛,孙寿香的生意一直不错,10年前,她的月收入有时甚至过千元。
孙寿香的剃头程序是:先用推剪推出顾客需要的发型,然后洗头,接着修面。修面不只是给顾客刮刮胡子,还包括修眉毛、修去面部和颈部浓密的须毛。孙寿香的顾客主要是老人和民工。她收费不高,理发修面也就两三元钱。
随着发廊和美发店的增多,孙寿香的生意大不如从前。对美发店里大剪明星头的做法,孙寿香不以为然。她说,每个人的发型要与自己的身份气质相配,盲目跟风只会丧失个性。孙寿香的理发原则是:按头型理发。
现在,和平社区要拆迁了,孙寿香的理发店也要迁走了。她在为找新的理发点而发愁,也为是否继续给人剃头而苦恼。她不想开发廊,她觉得自己的手艺跟不上形势了,竞争不过现在的发廊。
孙寿香不想让自己的手艺流传下去。她说这行太苦,也赚不到什么钱,而且随着年轻人越来越追求时尚,她的手艺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来源: 荆楚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