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教我学技术(转帖)
8年后,我也离开了电厂。那天的天空很美丽,我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是默默地望着这曾经熟悉的地方。眼前的石子路我不知来回走过多少次,也不知有多少汗水滴在上面,这里浓缩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初到电厂是1986年秋天,那年我22岁。
按照专业,我被分配到电气车间继电保护班。班长个子瘦瘦高高的,很严厉的样子,让人感到紧张。他端详了我一会儿,然后说:“这儿可不比学校,丁是丁,卯是卯,不能随便离岗,更不能迟到早退,要让厂里发现,扣你的工资不说,还会给班上抹黑。”我赶忙点头,心里却暗暗叫苦。
很快,我便有了师傅,姓王。与班长不同的是,王师傅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也许是会说话的大眼睛,也许是善解人意的笑容。总之,一看到她,我心中紧张的感觉一扫而光。
我很快发现,一些平时眼高于顶的“大拿”,见到王师傅居然很恭敬。一打听才知道,王师傅已经干了20余年继电保护专业,各种设备的检修、缺陷处理都很有一手。我充满信心,名师出高徒嘛,一定要尽快掌握专业知识。
上班的第一天,王师傅就告诉我,要想干好继电保护专业,不仅要有灵巧的手,而且要有敏捷的脑。灵巧的手让你在众多带电设备中准确地找到目标,以最快的速度处理突发故障;敏捷的脑让你读懂并铭记各种图纸,到现场便可得心应手,不乱抓瞎。
记得第一次作为一名专责负责人出工是给1号锅炉换信号灯。狭小的空间、刺耳的噪声、弥漫的煤粉让我心里有点害怕。我仰卧在地上,看着周围的带电设备,不知究竟哪一个才是我要找的。经过同伴的指点,我终于找到要更换的灯具。在纵横交错的连线中,我吃力地将旧灯具拿下,将新灯具安放在面板上,“就剩拧螺丝固定了。”我松了口气。谁知,我小心翼翼地用改锥举着螺丝往灯具上拧时,那螺丝却一点不与我配合,总是往地下掉。反复几次后,我急得浑身冒汗,手也开始发抖,心想这下糗可大啦。王师傅呵呵笑着说:“出来吧,这里太黑,不好干。”只见她麻利地钻到面板底下,不到10分钟便大功告成。“生姜还是老的辣。”我暗暗敬佩师傅技术的娴熟。
王师傅告诉我,继电保护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在书本上看了再多的知识,如果没动过手,还是什么都不会。而处理缺陷则是掌握这门学问深浅的试金石。
一次,一台开关跳合时出现了问题,王师傅说,开关的结构简单,你试试吧。
为了防止疏忽,我反复查看了图纸,并找出故障可能发生的部位,然后自信地来到现场。谁知,一打开开关箱,我立马傻了:横七竖八的连接线,不知名的元件,完全和图纸对不上号……我有些着急。王师傅告诉我,处理缺陷的秘诀在于,从简单的原因开始找问题,不要一开始就想得太复杂。果然,在王师傅的引导下,我冷静下来,查起了最基本的东西——接线端子。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接线端子锈得很厉害,于是找来砂纸,把上面清理干净,又重新拧紧螺丝。一试,跳合成功。
我常听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可我的师傅对我却有着长者的慈祥、同事的宽厚、亲人的爱护。
她告诉我,处理缺陷同医生看病一样,也需要“望、闻、问、切”。望,就是仔细地观察其症状,找出每个可疑的地方;闻,就是去闻设备有没有什么异味;问,就是问运行值班人员缺陷发生前后有什么变化;切,就是动手去找可疑的地方。她告诉我,对人要宽容,做事要负责。我将这些“窍门”记在笔记本上,然后铭记于心。那个笔记本我离厂时交给了我的徒弟,而做人的道理我运用至今。
没过多久,王师傅便离开了继电保护班,满打满算,她做我师傅还不到一年。
8年后,我也离开了电厂。那天的天空很美丽,我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是默默地望着这曾经熟悉的地方。眼前的石子路我不知来回走过多少次,也不知有多少汗水滴在上面,这里浓缩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
只有在这里挥洒汗水的人,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它的美丽。(作者:党虹来源:山西工人报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