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摇篮
对话背景:作为一个集团公司的领导人,深圳市富源集团董事长缪寿良曾说,他考虑更多的问题,其实是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之所以至今尚没有一个系统的谈话,主要是觉得这个话题比较大,比较复杂,很多问题还要等待实践的回答。利用公司筹办企业内刊《富源》这一机会,记者请他就有关问题发表看法。
一、企业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记者:有论者提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竞争,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特点。即第一阶段的产品竞争,第二阶段的服务竞争,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阶段的文化竞争。
缪寿良: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企业和一个人是一样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竞争,都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不错,在商品短缺时期,我做不出,你做得出,你是赢了。但如果你素质不行,你的产品和企业会很快发生问题,你马上就倒下了。或者我素质比你强,我解决了资金问题,生产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战胜了你,你也会很快倒下。
记者:产品的竞争只能分出一时的胜负,依靠素质竞争获取的胜利,才是最终的胜利。
缪寿良:哲人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能征服自己的人,也必定能征服世界。企业经营和企业发展,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个战胜自己的武器,就是思想和意志。企业也有思想和意志。
二、价值观是企业的主心骨
记者:人有思想认识问题,有意志毅力问题,而且它们在人的发展中起着灵魂作用,这个道理比较容易理解。但企业的人格化,是不是还有一个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缪寿良:正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摇篮。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企业的价值观问题,它是企业的主心骨。即是说,一个企业有了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之后,它才知道它提倡什么,崇尚什么,鼓励什么,坚持什么;它才知道它反对什么,厌恶什么,限制什么,抛弃什么。与此同时,企业价值观要转化为绝大多数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的人格化才最终得以实现。
记者:关于价值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过各种各样的认识,形成了五花八门的观点,这加剧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分化。还有一点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甚至认为,关于价值标准问题,按照严格的逻辑而论,它的出现即是它的消逝。
缪寿良: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于人的价值、意义、作用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很正常,因为人的思想认识不同,感情偏好不同,审美情趣也不相同。但是,否认人类有共同利益,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有相对稳定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记者:一般说来,人如果没有失去人性和人的本质,他就会按照他的需求去进行价值选择。同时,人是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统一,他除了有生理、心理需求之外,还有更多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说,人的需求没有边界。因此,人们在价值选择中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人的内在需要与外在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缪寿良:不顾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沉醉自我设计与自我实现,最终会丧失自我丧失价值,最终会贻害集体,贻害社会。所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体选择的统一,是价值选择的根本原则,也是价值选择的历史的必然。这些思想认识的确立,将这些思想认识转化为员工行为规范,也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记者:人的思想建设或者说人的成长发展,主要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实现。企业不是简单的人的相加,它是通过某种方式把人们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力量。它的文化建设,应该复杂得多。
缪寿良: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说人要社会化即文化之后,人才能习得人的属性,才能形成明确坚定的价值观,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最后,人才能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才能形成成熟心理和健康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个人和企业的区别,是个体和群体的区别,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的区别。人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就是价值观相近,能力水平相当的人走在一起,要形成集体力量,也要依赖一个有效的组织机制去运转。
记者: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给别人看的,是拿来吓唬人的,是虚的,所以说得越大越好,越经典越好。
缪寿良:这叫走火入魔。企业文化作为管理手段,是用来指导企业运营实践 、规范员工行为的,是实实在在、可见可闻可感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只有融化在员工血液之中,履行到行动之中,才有实际意义。企图通过某一局部的取巧来建设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而建设企业文化,这种想法离开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本来意义,注定要失败。
记者:群众思想中多元的价值观,要统一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上,集体才能有效组织,统一行动,有所作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但这个过程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尽人意,并最终导致了企业的良莠不齐,甚至千差万别。
缪寿良:企业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到富源的文化建设工作,就是要根据富源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富源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建设优秀的富源企业文化。
首先,要尊重企业历史,尊重员工的思想实际。富源创业的初期,公司绝大多数员工为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有孝敬长辈、尊老爱幼观念,有团结互助、热爱集体意识,有勤劳敬业、艰苦奋斗思想。但消极思想落后观念也在职工头脑中普遍存在。主要是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意识淡薄,文明经营、文明服务,依靠质量制胜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有就是迷信思想、封建礼教在头脑中顽固地残留着。根据这种思想实际,我们提出了三个“正当”三个“第一”,即正当做人,正当做事,正当创业;安全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这些口号式的企业理念比较符合员工思想实际,因而容易被人接受,既能巩固加强他们已有的积极思想,又能纠正消除他们的落后意识,收到了较好效果。
其次,要循序渐进,用事实说话。这是因为,人的素质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经过若干层次逐步发展完成的,即从不很完善到比较完善,从不稳定到比较稳定,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不断延伸。还有,价值观要被人接受,要转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就如同移植一棵树苗,首先要让其成活,然后要让其按照植物生长规律健康成长。比如富源是靠采石起家的,所以当时我们提出了安全第一的口号。但是,很多人没有血的教训,总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粗心大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本人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有半点松懈。每次上山开石前,我都要亲自检查职工的装束是否符合安全要求,检查安全绳索的可靠性,观察山体岩石的各种变化。一次,一个馒头大小的石头无缘无故地从结实的岩石中掉落下来,我结合几天来的大雨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山体可能在发生运动的结论,于是果断命令40多位员工撤退。20分钟后,石场上方的整座山峰坍塌下来,填满了整个工场。我的高度警觉,使40多位员工躲过了一次大规模山体滑坡引发的灾难。员工们惊魂甫定,纷纷检讨自己过去的所有轻视安全的想法。通过这个事件,我发现安全意识已经在员工思想中扎根,于是乘势完善安全制度,开展安全教育,巩固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富源公司在宝安采石10多年,经历大小险情100多次,其中4次是大规模的山体滑坡,但都没有构成一次事故,没有伤亡一人。人们不得不承认,富源确实创造了人间奇迹。
又如服务第一这理念的丰富发展,员工也是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慢慢体会,逐步加深理解,逐步加以强化的。10年前,集团公司合作企业凯隆电子公司还只是一家只有几十人的小厂,生产的收音机批量小品质因此也难以上档次。当时,我亲自帮助厂方收集市场信息,进行战略分析。我认为这一行业还有发展前景,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提出企业的出路只有利用工厂的地理位置优势,技术优势,把规模做大。要有坐全中国第一把交椅的雄心壮志。凯隆领导人采纳了本人的建议,筹集资金大胆扩大规模。目前,该公司员工超过5000人,日产各种收音机超过一万台,产品仅在中国的市场占用率就高达40%,真正走出了一条依靠规模赢取效益的成功之路。凯隆为感谢富源的支持,将全部工厂搬至富源集团的富源工业城,成为我们的最大的合作厂商。 这一案例教育员工,我们提出的服务第一,为合作者或各种客户提供服务,不是简单的你提要求,我千方百计满足你的要求,而是要进行换位思考,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主动的服务。
四、企业境界提升依赖于文化的提升
记者:企业的存在基础决定着企业的价值选择。因此,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缪寿良: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无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是区分一个人心理是否成熟、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个人是这样,群体也是如此。所以,企业的价值观,反映着这个企业的集体心理、集体人格的健康程度。
记者:有人因此指出,当今社会发展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软件和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革命。
缪寿良:具体到企业创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这个观点可以这样理解,即企业的思想境界决定着企业能够上升的高度。任何企业在创业初期,都把利润当作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随着企业领导人眼界的不断开阔,他最终会发现,任何一个企业也都具有双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都在创造两个价值,即生产价值和用户价值。眼光远大的企业,它会坚持以下三条价值原则,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即关心人的生存生活发展重于关心企业利润的生存发展,并使之相统一;二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要求员工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这对矛盾时,坚持狭獈的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的大众的利益;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只有企业的付出超过顾客的期待,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期待。
记者:任何正确的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形成为物质力量。人们很想知道,富源是如何提高员工思想境界,提高企业境界的。
缪寿良: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弃掉原来的基础去嫁接一个优秀的文化,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要提炼出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企业自身的、适合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前面我已经分析过,富源创业初期的员工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思想基础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成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淳朴的员工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当时提出的三个正当和三个第一,其实是广大员工的呼声,所以稍加引导就引起了共鸣,产生了巨大效果。当然,他们开始时的一些思想观念,好些也是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对这些东西我们并不是急于去改造,而是用企业发展的现实去教育、去启发,去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企业的产业在延伸,由过去单一的采石业逐步向建设工业园区延伸,向房地产延伸,向物业管理、商业、广告业延伸,最后创办了富源文武学校,富源•伦敦城市学院,企业技术含量、文化含量不断增加,产业层次不断升级,人才结构因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引导员工从优秀知识分子甚至是外国知识分子身上吸收知识营养,吸收进步观念。与此同时,鼓励各分公司各成员单位自己摸索,自己总结它们的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公司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例如,富源文武学校从1999年办学开始,就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至今,学校已办起了报刊、广播站,成立了学校艺术团,组建了各种社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这里产生的优秀文化产品,我们将其推广到整个集团公司,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现在,以学校为主成立的富源艺术团每年五一、十一、元旦均在公司举行多场文艺演出。公司利用学校这个文化阵地,还每年开办多个业务培训班,开设高水平经济、文化专题讲座。这些都收到了极好的提升企业文化素质的成效。
五、组织生存的实质是价值观的维系
记者:人们到一个企业工作,有其自身的价值追求。譬如,他要生存要养家糊口,因此要求企业支付薪金;希望工作顺畅,心情舒畅,因此要求企业尊重人才,完善管理;最后,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谋求自己尽可能的发展。
缪寿良:这又是个人价值追求与企业价值追求的统一问题。一般说来,优秀企业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统一问题。同时,越是好的企业,这个统一越是建立在比较高的层次上。企业本身的价值追求,基本上也包括这么三个递进层次:一是要生存,要追求利润;二是要安全,内部和谐稳定,外部受到社会肯定;三是要发展,要壮大实力,提高境界。
记者:价值观能够引导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达到这样一个共识,即只要企业始终遵循某些基本信念,去从事经营活动,去规范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企业就一定会获得经营上的成功,取得理想经营绩效。
缪寿良:组织生存的实质,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当年共产党能把无数仁人志士团结起来,靠的是共产主义理想。富源员工的物质待遇,在同等企业中并不是最高的,但我们的队伍素质,队伍的稳定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程度,我认为是比较好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企业正当创业、稳健发展的经营理念,近20年的成功创业历史,使广大员工产生了安全感。他们在富源工作内心踏实,心灵宁静,深信企业会继续获得成功。这在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是一种很难得的内心感受。第二,企业在牢记稳健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发展机会,没有放慢发展步伐。富源1987年来深创业时,只有2000元的资本,至今已达到直属企业43家,合资合作企业100多家,员工3万多人的规模,被人誉为是深圳经济高速成功发展的缩影。企业的快速发展,为有志之士提供了发挥才华的广阔舞台,当年的一般工人,在企业发展中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很多已经走上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主任等领导岗位。第三,富源用自己的历史和行动证明,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基业长青、百年老店,是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富源产业选择多集中于公共事业,具稳定收益的物流业、电子工业、房地产、教育事业。因此,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愿意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归宿与富源联系起来,与富源一起成长。
六、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线
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形象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产品服务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锐利武器。
缪寿良:我们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认知,让广大消费者及合作伙伴在众多商品或服务,在众多合作对象中,认识本企业和本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对方产生认同感,最终实现购买或合作。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企业形象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线。
记者:在塑造企业形象过程中,企业一般会把更多的精力倾注于广告的技术手段上,他们运用诸如CIS等技术性的手段,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一系列方法来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形象。
缪寿良:这种现象使我联想到服装市场的繁荣。当代青年的服饰追求,我承认以我现在的审美水平,确实难以理解。穿衣有两种功能,一个是保暖功能,一个是审美功能,整洁、得体、大方、活泼是美的,现在加上奇异、丑怪、另类、出格,这些是不是美,要由美学家去评判。企业形象的本义是企业面貌和企业行为,即你长得怎样就怎样,在做什么就说做什么,挖空心思搞包装,总给人不诚实的、欺骗人的感觉。我总在想,当年的“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它们也没有搞什么CIS,但人们只相信它们,而不相信每天在电视上叫我最好、我最棒、我第一的“新新企业”们。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喊得最响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记者:企业形象是企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企业素质最终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所以,企业形象凝结在高质量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上。
缪寿良:事实正是如此。广告也好,CIS也好,它只起告知作用,它不可以充当裁判,说谁好谁坏。谁好谁坏消费者一试就知了,用得着说吗?说了人家相信吗?当年广告每天都在说三株口服液如何如何好,现在三株哪里去了?企业形象塑造不能离开企业本来面貌,搞一套假的面具。面具一戳就穿,一穿就狼狈不堪。
记者: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内在修养的外部表现,依靠技术手段,依靠外加的纠正措施,不是难有效果就是弄巧成拙。所以,人的形象塑造,主要依靠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道理修养。
缪寿良:企业也如此。表面看来,企业文化建设难以与产品服务发生密切联系。但长期看,它们是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直接的功利,其实是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打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企业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商业行为,它同样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除了赢利的考虑之外,也要进行社会影响、社会效益的考虑。企业的神圣使命,在于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生产优秀产品,提供优质服务。
来源:《富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