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核桃——记俄罗斯的交警们
核桃的外表很坚硬和冷漠,代表着专业精神和法律的权威;但是它的内里却柔和而醇厚,充满了人情味。这是此次中俄友谊之旅对俄交警的印象。在大多数司机眼里,交警是可敬畏的人物。他们站在马路边上或者中间,向你挥着手里黑白相间的短棒,于是你不得不停下,他再慢慢地走近你,收取你的驾照等相关资料,等着你的将是恳求或者是交罚款。警察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眼里是生硬的,可畏的。但通过这次行程,对俄交警的工作方式和作风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场接力
这次中俄友谊之旅,我外交部、公安部,我驻俄使、领馆对车队的行车安全极为重视,俄罗斯外交部和内务部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后贝加尔斯克入境至圣彼得堡,一路上穿行6个时区,8000余公里。平均俄交警每天交接三次左右,俄内务部各共和国、州、区、市等交警约50余组,100余辆警车,200余名警官,先后陪伴着车队,展开了一场俄内务部交警的接力,车队与俄警方联络的对讲机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地传下去。
说起接力赛,最形象的莫过于鞑靼斯坦共和国和楚瓦什共和国的交警接力。可能鞑靼斯坦和楚瓦什共和国有着游牧的血统,交警交接也充满着传奇色彩。公路上,中俄友谊之旅的十三辆越野车以时速100公里的速度一字长蛇般地行进,最前面和最后面有两辆鞑靼斯坦共和国警方的奔驰C320警车相陪伴。接近楚瓦什共和国边界时,另两辆楚瓦什共和国的警车在路旁的岔路上等侯,让过尾车后,楚瓦什一辆警车以发疯地速度赶上车队,与鞑靼斯坦的开路警车接近,然后并驾齐驱。这时,鞑靼斯坦开路警车从左车窗伸出一只胳膊,手里持着对讲机,笔直地伸向并行的楚瓦什警车,楚瓦什警车副驾位置上一位警员伸出右臂,也是笔直,接过对讲机。整个过程不到五秒,两只胳膊都是笔直。车速、车距拿捏得分毫不差,像空中加油一样的精彩。只有马背民族的后代才有着如此剽悍的风格和丰富的想像吧
让我们回到开始,介绍一下俄罗斯的交警和交警车辆。
俄罗斯交警的全称是道路巡查稽查,我们俗称交警,隶属俄内务部。俄交警的夏装主色调是蓝/灰两色,灰色大沿帽,上佩有国徽;上衣为蓝色,肩有警衔,胸前佩有警徽。裤子为灰色,两色饰有红色细条。交警通常佩枪。此次行程,陪伴代表团的交警大多数是尉官,校官约有4位。
交警车辆的车牌是蓝底白字,蓝底车牌是俄警务用车的标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字母,交警的代号为O,治安警的代号为M,第二部分通常为一组4位数字,用来区分序号,第三组是两位数字,是俄89个联邦主体的代号。
其车辆一般漆成白底蓝条,一路上所见的车辆型号较为混乱。乌拉尔山以东相伴的交警车辆以俄产拉达7型、拉达14、拉达15较为常见,有一部分是美国产的福特,乌拉尔以西的欧洲部分以德系的奔驰、大众、美系的福特较为常见,偶见俄产拉达15(萨马拉)。从中也许能窥见俄各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的某些特点吧。
交警的交接。交警的交接大多数时侯并不像前文所说的激动人心。通常分两个步骤。一是俄交警在辖界边上的交接。俄交警不允许跨界执法,双方一般在所辖区域的中线上交接。一般来说,相近区域的交警较为熟悉,提前都在车上通报行程,一下车往往是握手、拥抱。然后把车队的手台交给下一任的交警。我们与俄交警的交接是第二步。先是走上去问好,自我介绍、询问前方道路交通情况,沟通车速、加油、车队休息等问题,交流入城之后过路口经验。也有俄方直接交接手台,我们在车上与俄方通过手台交流的。
为便于联络,车队为警方提供了一台手台,与一号车的一步手台频率相符。通常的对话模式是这样的。
-请问你的警号?
-××××。你的号码是多少?
-××××,听得清楚吗?
-清楚。
-××××,请复××××
-在线。(或者是接收)。
有时会和俄警方谈笑。在沃罗格达区段,带队警官是位中校,他的警号是01。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请问您的警号?
-01,够酷的吧?
-嗯。
-你的号码呢?
-00。
-你的更酷。
然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警方的提问和回复通常是简洁而准确,只是声音通过对讲台有些含混,刚开始听起来有些不习惯。
专业的精神
俄各地交警的用车有所不同,但专业精神却几乎是一样的标准。在俄罗斯,如果警车、警灯闪烁和警笛鸣响这三种要素共同出现的话,所有逆向和侧向车辆都要停车。此次俄方相伴送的车辆往往是两台,车队前面一辆开路,另一辆在队尾,同时闪起警灯。我们的十三辆车则打开大灯,标志着是同一车队。这样的车队有通过的优先权,并且不允许超车。
主要的问题是市内行车和公路行车。
市内行车时车队不考虑红绿灯,有优先权。警车每过一个路口都要拉响警笛,用扩音器反复通知,“所有车辆就地停车,放过车队”。警车在红灯时通过路口实际上是有风险的,因为侧
向来车有可能在远处看到绿灯而加速,而来不及刹车。但没有一辆警车等过红灯,有一些警车为了车队的安全甚至停在路口,提示并挡住侧向来车。等车队通过以后,再奋力追赶。
在公路上主要是清路、超车和不允许其他车辆超越车队。在公路上较为狭窄的地方,警车鸣起警笛、亮起警灯,骑在中线上,对向和同向的车辆一般停在路肩上,等侯车队通过。有时对向车辆车速较快,警车很危险。我们看了也很担心,善意地提醒:“××××,车队对你们的专业精神表示感激,请注意自身的安全。”回答通常是一句“谢谢。”或者是“这是我们的工作”。
也遇到过趣事。按交规来说,有两辆警车前后伴送的情况下,车队不允许超越。如果出现超越和插入车队的情况,俄警方往往要干预。在西伯利亚部分某州公路行车的时候,一辆无牌、大排量的汽车自持性能优越,超越车队,并且忽慢忽快地和开路警车并行了十几秒,然后绝尘而去,俄警方也是哭笑不得,由它而去。
敬业的精神
有些时候当天的路段较长,所以车队有时定的出发时间是早6点,这时俄方交警往往要4点钟起床,然后到警局提车,送我们至边界后,再驱车回返,非常辛苦。但50余组交警总是提前15分钟左右到位。有的交警甚至最多在州界等过3个小时。他们总是彬彬有礼,对代表团提出的路边休息等要求总是尽力配合。
人文的管理和细节的精致
我们注意观察了一下,俄警车在穿越市内路口时,如果路口有行动不便的老人过路时,是不鸣警笛的,而且往往是等老人过了路口以后再前行。在公路上行车有牛群横穿公路时,警笛的声音也由高亢、连续改为短促和低沉,估计是为了防止牛群受惊而乱窜。
另一个细节让我们感动,在鞑靼斯坦共和国、沃洛格达和圣彼得堡等地,为了防止后面所带的车队眩目而产生危险,警方特意把警灯的后部用同色的胶带粘住,想不到印象里一向生硬、粗放的俄罗斯内务部门,竟然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恒久的友谊
此次中俄友谊之旅,没有俄内务部的配合是不可想像的。如果没有警车相伴送,车队的行进速度要大受影响,而且在市内行车往往会被冲散。估计每天最少要节约最少两个小时,对保障车队安全,节省车队成员的体力,对记者及时展开采访报道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进入俄境以后,车队的行车和报道都是按预先的计划如行云流水般展开,俄方当地政府、内务部的大力协助感动着中俄友谊之旅的每一个人。
有时,友谊和感动并不需要几年才能形成。俄罗斯人特有的热情和幽默会让你在几个小时的接触过程中心生亲近。下诺夫格罗德至沃罗格达区段是车队原来想的最复杂的区段之一,按计划,车队将一天行程700余公里,穿越5个大型城市。在早晨与俄方地陪核对行程拐点时,地陪对路线提出的裁弯取直的方案。按这一方案,将节省路程180公里,减少两个穿越的城市。在与负责采访日程的同志商量以后,经俄警方的确认,决定采纳这一方案。
相伴送的警官是个大个子,有190厘米的个子吧,估计体重有130公斤。听了这方案以后马上帮着我们联系下一站的警方,通知路线有变。同时安慰我们说,不会有问题的。。。
中间休息的时候,我们跟他闲聊。我问了一下后期道路情况。他笑着吓唬我们说,对在俄罗斯行驶的司机而言,有两个东西总是不好,一个是道路,一个是天气。我笑着说,对所有的司机而言,有两个不能信任,一个是刹车,一个是媳妇。于是哈哈大笑,按照俄罗斯习惯,使劲握了一下手。
这位警官伴送我们约四个小时左右,在边界,正如他所说,下一站的警官已泊好车位等侯着我们。我下车较晚,他们已完成了交接,他开始返身往回走,我喊了他一声,他回头朝我快步走来,我也马上熄了烟头,快步迎了上去,记不清怎么走上去的,只是记得我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一瞬间,感动包围了我们,心里有了不舍的感觉和兄弟般的情义。
稿源: 国际在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