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霞 发表于 2013-1-21 21:33:34

赶场

   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因错过了班车被留在了井站和师傅们一起过年。那时的交通没现在便利,想坐车的时候就有车坐,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就很难看见有车从井站路过。
“小罗,快起来,我带你去赶场。”还在床上做梦的我被师傅的喊声惊醒。赶场,对于打算睡几天瞌睡的我来说,是种兴奋剂。“赶场”是四川的方言,在北方被称为赶集。四川的赶场是分日子的,一些场是新历逢日历中的1、4、7 ,一些场是农历的逢2、5、8……但不论是新历还是农历,赶场天都非常热闹。

洗漱完毕,我就跟着师傅走路去赶场。从井站到那个有着一条长江支流环绕的小镇汝溪得走1个多小时,但想着可以赶热闹,我还是紧跟着师傅的步子。

乡场不向大城市里的超市商场,可以有很多层楼逛。它仅有一条老街,在赶场的时候汇集了四面八方父老乡亲。我们还没走进乡场就听见了商贩们的吆喝声“快来买鱼了,才从塘里打起来的白鲢;”“五花肉,早上才杀的猪儿,厚实,快来割点回去;”“又香又甜的鸭儿粑(一种用米做的早点),一块钱两个。”……

走进老街,师傅边走边买菜,我则小心翼翼地躲着地上的“地雷”。老街的街面是一条条石头铺集而成,牲口和人都走在这条道上,就不免多了些老街特有的味道。

赶场的人很多。我们只能跟在他们的大背篼后面缓缓前行,新年的时候背篼里面就不是要卖的菜,是一背沉甸甸的过年货。有年画、鞭炮、可乐、还有新衣服、新鞋,不管拥挤的多厉害,七大姑八大姨们脸上都是乐呵呵的边挤边闲聊着一年家里的大事小事。

快到中午时分,赶场的人就少了下来。那些临时搭建的摊子就向秋天的树叶慢慢地从大街上消失,就剩下一些固定在街边的店面。回过头去看师傅的背篼不知道撒时候也装满了,师傅手里还拎着2条活蹦乱跳的鲤鱼。

我很不好意思地吐了一下舌头,赶紧接过师傅手中的鱼。“走,吃饭去。”这样的老街上有什么好吃的?实在是想不出来,跟着师傅的脚跟走进了镇上唯一的一家饭店。落座后,师傅就给老板说了几句,就回来和我闲聊。

不多时,一盆菜上桌。我拿起筷子就在盆子里找美味。一筷子下去是萝卜片,再捞一筷子,有了。是鱼,但我没见过那种鱼,吃上一口,嫩,化在口中细细品尝,萝卜的酸味让人食欲大开。我顾不着问师傅那是什么鱼,也不孝敬他老人家了,一股脑儿猛吃。

师傅看着馋猫开心地叫慢点吃,等我吃得不顾形象的打了一个饱嗝后,才想起问师傅是什么鱼。“黄腊丁”啊!长江鱼,真有口福。十几年后,我想着在那年吃掉了师傅五分之一的工资心里还是那份浓浓的感激之情。

回程的路就不在那么轻松了,我和师傅轮流背东西。走路两小时过年赶场的情形可能现在我都不会再遇见,但体味到老街的赶场热闹和那顿野生鱼的滋味,是幸福的。

胡云峰 发表于 2013-1-22 08:20:12

赶场,感受年俗和美味,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老师的形象越发在记忆中鲜明。

好文。

感谢罗霞老师对新年征文活动的支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3-1-22 09:02:43

很多时候我们回味的不仅仅是幸福,还有一份思念。

罗霞 发表于 2013-1-22 09:58:02

回 1楼(胡云峰) 的帖子

谢谢老师的点评

糊里糊涂 发表于 2013-1-23 16:27:23

,好多年都没体会到赶场感觉了。

罗霞 发表于 2013-1-24 10:08:24

回 4楼(糊里糊涂) 的帖子

好久约起一路赶场去,呵呵

真实的谎言 发表于 2013-1-27 15:58:29

哦 差不多的 我们河北叫赶会或赶集   嘿嘿

wxpzp 发表于 2013-2-18 16:55:27

赶场——体味生活的好滋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