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炉副操-----《舌尖上的中国》版
电炉副操-----《舌尖上的中国》版采集矿石、破碎浮选、火法冶炼一直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炼铜方法。时至今日,不少中国人依然对此类火法炼铜的方式喜爱有加。当今的中国,每座冶炼厂房外表都很接近;唯有工艺和操作水平的不同,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冶炼厂的标签。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XXYY,如今就屹立着这样一座崭新的冶炼厂房……
对于电炉副操来说,崭新的一天是从巡检开始的。在这个有着上千个管道,上万个机器零件的电炉,确保所有设备管道完好,是副操的主要工作职责。从电炉0米平台到25米平台,巡检一次看似只需半个小时,但是背后有着很深的学问。在电炉不同的平台上,机器设备都在运转,从设备表面上看一切正常,但每个副操都有一双识别隐患的慧眼,只要看一眼设备,听一下声音,就能判断出设备是否完好,这完全有赖于他们丰富的经验。
巡检完设备,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电炉副操师傅们来说,是个好事。他们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这倒不是因为天气冷设备运行状况会变得更好,而是因为天冷在加电极糊时就不会感到太热。
和大多数副操一样,老王每天要量糊面和加电极糊,这些工作既没有精密复杂的程序,更没有出神入化的手法。然而,这并不影响大多数人对他工作的称赞。加电极糊的过程很简单,老王把电极的糊面量好后,将散落的电极糊装在铁桶里,然后按照标注的高度,用手提着铁桶,一桶桶的均匀地倒入电极壳里。电极糊块大而厚重,这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四十六岁的老王身手依然敏捷。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都被放工业化覆盖的今天,为了保证糊面的均衡,电炉副操们依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给电炉提供热能的电极就是靠这些电极糊焙烧制作,经过高温、软化、液化、硬化的过程,电极糊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其物理性质也得以改善。在这些电极壳里,电极糊在高温作用下,慢慢凝固成了圆柱型,而完成这一切大概要等上三个星期的时间。年轻的副操小李,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加完糊后去敲电极壳,他能从传出的“咚咚”声里感受出电极糊焙烧的状态。也许以后加糊焙烧的方式会有所改变,但那种负责的精神,承载着企业的文化,则会留在小李一生的记忆里。
副操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也一样可以减缓烈焰对炉体的侵蚀,这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副操的工作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前在小李眼里,副操是在炉台上日夜忙碌的身影,是辛苦的汗水。如今,小李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技术,适应了炉台上的一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现在在小李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同事在一起巡检、加糊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电炉人的敬业精神,也是每个副操的工作情结。对于副操来说,永远会有未知的隐患等待着他们解决,一处小小的渗漏,照样有可能会导致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副操每个班都要进行六次巡检,每次巡检半个多小时才能保证设备万无一失。所以,有人说副操岗位是最锻炼人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工作强度。
对于普通人来说,工作只是维持生活的根本,但对于电炉副操来说,工作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这种写法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