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3-2-26 09:52:53

(春节)春节红包,考验夫妻感情

     春节长假已过,余韵犹未散去。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热闹之余,发红包图吉利是最司空见惯的场景。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春节收红包已不完全是孩子的专利。在飞涨的物价和盛行的攀比风之下,发红包已成为许多市民的负担,因而也会在家庭中掀起一些波澜……


    A 搞笑:不给老婆压岁钱,不是好老公
    微博方寸之地,却总能掀起巨浪,今年春节也不例外。春节期间,微博上一条口号“不给媳妇准备压岁钱的男人不是好老公”迅速走红,也成为一众网友的热门讨论话题。不少女网友看到这条微博,笑着随手一转,就等着老公“自投罗网”。
    作为这条微博的直接受益者,29岁的市民小惠一想起来就捂嘴偷笑。春节前夕,小惠坐在电脑前浏览网页,这条微博闯入眼中。她马上喊来丈夫,半开玩笑地指给他看:“瞧,你是不是个好老公,就看行动了!”丈夫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软弱地抗议了一声:“为什么给你发红包呀?那你也得给我发吧?”没想到,除夕晚上,丈夫果真准备了两个大红包,一个给她,一个给一岁多的女儿。小惠开心极了。丈夫愁眉苦脸地说:“唉,从今以后我可惨了,家里有两个孩子要养!”
    2月18日上午,小惠的丈夫告诉记者,对于妻子的行为,他觉得更多的是淘气成分,挺好玩的。想想妻子一年到头工作、带孩子也很辛苦,就让她高兴一下又何妨?自己也不想背负起“坏老公”这个罪名。再说,大年初六,他和妻子已经将这笔钱作为女儿将来的教育基金存进了银行,“还是变相给了孩子。”
    不过,记者随机调查发现,鹰城男士给妻子发红包的现象还不普遍。大多男士第一反应是惊愕:“什么?还得给老婆压岁钱?”继而大呼“真没天理”。27岁、新婚的张先生说,自己的工资本掌握在老婆手里,“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工资,得问她!还发红包呢,自己能留个烟钱就谢天谢地了。”
    31岁的李女士说,自己掌握着财政大权,“他真要给的话,‘小金库’就暴露了。其实过年他要是有所表示,我可能会挺高兴的,但不给也没什么。”市民小周一听记者询问,直跺脚:“还有这回事?你要是节前采访我多好啊,我知道了就让他也给我发个红包!”
    网友们的反应更热烈。一位自称大龄剩女的网友说:“没有老公制造老公也要红包!”还有网友调侃“质问”:“不给老婆发红包的男人,是神马心态?”
    B 温馨:给父母红包,夫妻观点大多一致
    家住市区体育路中段、今年39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的压岁钱都是父母给的。大年初一早上一起床,自己一睁开眼就去掀枕头,会有一迭一元、两元面值的崭新钞票躺在下面。虽然最多的时候总共也不过十来元,但激动的心情至今还能记起。
    陈女士说,父母一天天老去,自己也渐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工作后,她每年春节都会尽可能给父母包个大点的红包。“虽然知道他们节俭惯了,给了钱也不舍得花,但总是自己的一点孝心。”让她高兴的是,婚后,丈夫也和她持同样的想法。随着两人收入渐渐增加,每年春节,给父母的红包也越来越厚。
    2月18日上午,记者随机采访了12位市民,只有一位新婚的年轻女士表示过年没给双方长辈红包,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父母肯定是要给的”。红包大小不等,视双方的收入情况而定,但都是夫妻两人商量的结果。
    25岁、家住市区建设路西段的张先生说,他过年和妻子给双方父母各包了1500元。34岁的朱先生年底补了工资,手头比较宽裕。妻子提出,给双方父母各1万元以示孝心,朱先生很赞同。
    虽说孩子有这份心意,但体谅儿女的父母总想为孩子好。在叶县老家,32岁的市民吴先生把1000元钱递给母亲时,经济不宽裕的母亲又推了回来:“我和你爸不缺吃不缺穿,你们在外边也不容易,有这个心就行了。这钱你们拿着,给孩子买几件新衣裳吧。”那一刻,吴先生觉得心里酸酸的。
    没有对金钱方面的要求,长辈们在意的是能否得到儿女的关心。今年37岁的市民冯女士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她都会给母亲和婆婆各包个红包,哥哥却从来没这样做过。今年春节前,她听母亲说,嫂子的母亲过年换上了一身新衣服,自己却没有,言语间很落寞。其实母亲根本不缺衣服,缺的是哥哥嫂子那份心。哥哥粗枝大叶,但嫂子既然能想到自己的母亲,为什么不能想想婆婆呢?冯女士说,如果换成有些家庭,可能早就起争执了。
    虽然与丈夫商定的是过年双方父母各给3000元,但为了不让母亲失落,冯女士总会私下里再多给母亲一两千。据她所知,丈夫有时也有这一举动:偷偷再额外给婆婆些钱。但是,两人都没有认真计较过,因为对父母的心彼此都能体谅。
 C 烦恼:给孩子们发红包,夫妻起争执
    在市区一家私企工作的鲁先生这个春节过得有点添堵。回平后,妻子天天在他耳边唠叨。烦不胜烦的同时,他自己也很后悔:“钱送出去了,埋怨也来了。明年春节,把父母接来,说啥也不回老家了!“
    春节期间,鲁先生带着妻儿回周口农村老家过年,提前说好给亲戚的孩子一人发100元红包。过年时,一些鲁先生叫不上名来的远亲带着孩子来家里拜年。见到鲁先生的儿子,他们夸赞几句,塞个红包。来而不往非礼也,鲁先生赶忙再包个红包还回去。远亲太多,大大超出了两人的计划。况且,亲戚们发的红包数额都不大,有50元的,还有20元的,收支很难平衡。事后一算,光红包这一项就超支1200多元。
    “也不知道你家亲戚那么多!”回平后,妻子常常这样埋怨他,而鲁先生的回答则是自知理亏的一声长叹。
    市民吴先生也挺烦心。和妻子回叶县老家过年,虽然早有思想准备,算账时他还是吓了一跳:光孩子们的红包就发了2000多元。
    2月18日上午,吴先生告诉记者,表兄表姐、堂兄堂姐等亲戚太多,有的一家还有两个孩子,再加上一些远亲,仅红包支出就把他带的钱用去大半。“过年发发红包,再给父母留点钱,年终奖就花完了,还得搭上平时的工资。”
    收红包的人有时也会尴尬。今年35岁的市民方远说,他和妻子是高中同学。今年春节同学聚会,他没多想,带着妻子和4岁的儿子就去了。到场才发现,只有自己一家带了孩子。同学们热情地夸他的儿子可爱,又纷纷发红包,这让他和妻子都非常尴尬。回家后,他又落了妻子一通埋怨:“我说让咱妈看着孩子,咱俩去就行了,你非得带儿子,说让他长见识。这下好了吧?好像咱们就奔着红包去的。以后还怎么见同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区一些年轻夫妻们春节小聚,会默契地不带孩子,省得“换钱”。也有年轻人去长辈家拜年,特意不带小孩子。对于生活在城市、回农村走亲访友的年轻人来说,经济压力会大一些。家住市区湛北路南段的市民孙先生就深有感触。“回老家过年,亲戚、小孩子太多,每次带的钱都花光。就算儿子能收回一部分红包,经济上也受不了。”
     来源:平顶山新闻网——平顶山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节)春节红包,考验夫妻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