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再硬也得啃 ———石壕煤矿北1830工作面战水患纪实
罗喜林头顶淋水如雨下,脚底煤浆似泥泞,他们披着雨衣在支架下来回穿梭着,刮板输送机与煤壁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排水沟……这不是电视、电影里所描绘的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石壕煤矿北1830工作面的场景。
水量突增成水患
北1830工作面是该矿北三区首块中厚煤层工作面,也是2012年的主采工作面,可产原煤约42.3万吨。受7号层采空区影响,从开采初期就一直受水患的影响,工作条件非常艰苦。
2012年9月23日凌晨1点,进入末采的北1830工作面水患突然增大,每小时水流量达30立方米,9月23日中班,每小时水流量达60立方米,9月24日,每小时水流量达200立方米以上……工作面生产被迫停止。
“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大的水患,当时,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从事多年采煤工作的采煤一队队长马仕平看见工作面的情况犯了难。
制定对策应险情
北1830工作面的水患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不仅不能完成工作面回采任务,液压支架、割煤机、运煤溜子等上千万的大型设备也不能回撤,同时,还有可能威胁到周边区域的安全。
2012年9月24日,该矿矿长许刚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现场会和专题讨论会;25日,公司总经理李文树、副总经理李宗福到现场查看水患并研究对策……经过多方研究,最终决定: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专门的攻坚小组,结合以往治理水患的经验,施工排水巷、增打放水孔,并编制了相关的安全技术措施。
齐心协力战水患
北1830工作面出现的水患是该矿建矿30年来最大的一次,在停止生产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设备、清理淤泥、打水排水等工作都是每班要完成的。
在现场,他们不仅要保证排水通畅,对于可能有被淹危险的设备要进行及时转移,还要扛来沙袋保证退路通畅。每个班要在水里浸泡七八个小时,部分员工不同程度的患上了感冒,有的甚至脚部出现溃烂,身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红斑。
2012年10月20日,刚下早班的电工班副班长谢洪光,得知皮带机头电机出现故障,又急急忙忙下井,直到清除故障已晚上十二点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这期间,该矿矿领导也把北1830工作面作为重点区域,做到每班巡查,随时了解动态信息。
经过大家四个多月的齐心努力,涌水变小并集中在机尾段,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 目前,该矿加强了回撤工作的督查,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如期完成回撤工作,将水患损失减少到最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