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发表于 2013-3-13 09:31:15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谈企业文化

      中国文化传媒网浙江频道讯(记者王林 沈李龙)2013年3月11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巿天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任在两会现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张天任对记者说:天能的发展,与企业自身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去年天能被评为浙江省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基地、和全国文化示范先进企业。

      天能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首先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文化,就是把职工当家人。其次是科学发展文化,就是企业产品开发要紧紧围绕环保、节能、再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再次是建立和落实管理文化,就是企业管理要建立、落实人人参与和承担分工责任的管理制度。

      2012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行态势,不少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做强做优的步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浙江的民营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也会遇到不少内生性障碍,企业由于缺少品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现代服务业的提升,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而在天能集团的花园工厂里,说起“天能”两字,员工们都会幸福地眉开眼笑;在湖州市,提起“天能集团”,人们大多会竖起大拇指。

      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叶国坚说:“天能动力文化体系就是把天能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落到经营活动实处,与经营文化完全融合,是指导企业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础。”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我们把员工当家人,员工就会把我们当亲人。”用天能动力文化引领集团转型升级,推动集团在做强做优、建设具有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供应商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经过26年发展,特别是近10年的快速发展,天能集团从一个11人的村办小厂,发展成为以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制造为主业,集镍氢、锂离子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以及再生铅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新能源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拥有22家国内全资子公司,3家境外公司,20000多名员工,跨浙、皖、苏、豫四省的八大生产基地,总资产逾60亿元的国际化现代企业集团。2007年,天能动力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76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25位、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第37位、中国电池行业十强第一名,被评为浙商转型升级的典型样本和浙江省转型升级引领示范企业。2012年,天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36亿元,同比增长超100%以上,这也是湖州市建市以来首家销售额过三百亿元的企业。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行业内全面领先,铺就了一幅科学发展的崭新画卷!

      从创业阶段的老板文化到成长阶段的执行文化,从壮大阶段的责任文化到腾飞阶段的制度文化,到目前天能形成了跨越阶段的动力文化,天能集团是民营经济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的一个典型代表。

      起步篇:艰苦创业,奋发图强(1986年—1997年)

      天能集团的前身,一个由11位村民合伙投资的村办小厂——长兴县第一蓄电池厂,于1986年在长兴县煤山公社楼下生产大队的一片荒滩上产生。

      1988年,时年24岁的张天任接手了资不抵债的长兴县第一蓄电池厂,在几间破旧的原始作坊式厂房里,开始了一个民族企业的嬗变发展之旅,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为企业的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

      创业阶段的老板文化。天能集团创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长期的思想禁锢已经打破,思想的解放给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人们有了最初的致富冲动,很多人想当“万元户”,创业有激情;职工要过好日子,工作有拼劲。如果说有企业的文化,也是“老板带头,员工加油”这样一种朴素的、原始的“老板”文化。也就是这种“老板文化”催生了天能动力文化的萌芽。

      成长篇:创业创新,一路领先(1998年—2004年)

      1998年,董事长张天任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发现电动车蓄电池产业的广阔前景,于是大胆地创业转型,在行业内率先发展电动车动力电池。在他的领导下,天能集团专注主业,精耕细作,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并保持一路领先,电动车动力电池销量连年位居国内行业第一,奠定了天能集团在中国绿色动力能源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成长阶段的执行文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天能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百名员工的企业。这时,天能决策层对公司进行了改革,任人唯贤不唯亲,也不避亲,只要能够想方设法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的职工,就给他们发展平台。经过这次改革,天能的执行力更加畅通,为天能的进一步成长奠定了基础。天能的这个成长过程为“执行文化”阶段。

      壮大篇:规模扩张,集团经营(2005年—2006年)

      自2005年始,天能先后投资10余亿元,分别在安徽芜湖和江苏沭阳建成了两大新型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到2006年12月,天能以浙江长兴基地为核心,以安徽、江苏基地为辅翼的强势产业布局正式形成,推动了由“区域公司”向“电池航母”的飞跃。

      壮大阶段的责任文化。集团化经营加快了天能的扩张步伐,公司也由此走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快车道”,改革与创新意识深入人心。此时,天能集团提出了“绿色能源 驱动世界”的使命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企业精神。天能的品牌形象获得进一步提升,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谋求发展,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文化因子壮大起来。

      腾飞篇:香港上市,走向国际(2007年)

      2007年6月11日,天能动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跻身于国际资本市场。丰富的新能源产品线、卓越的创新能力、高速增长的产能、优异的财务表现、优秀的管理团队——天能动力展示的五大投资亮点,在香港和国际资本市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境外投资商纷至沓来。

      腾飞阶段的制度文化。香港主板的成功上市,使天能以“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跻身于国际资本市场。这时,天能集团按上市公司要求,就着手完善公司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和管理员工行为,天能逐渐进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制度文化为天能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跨越篇:转型升级,跨越发展(2008—现在)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电动车用蓄电池专业生产企业,天能集团紧紧围绕“绿色能源驱动世界”的神圣使命,企业先后开发生产了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备用电源、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新材料等六大系列上千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助推了天能产业不断的升级转型。

      跨越阶段的动力文化。2008年以后,天能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面对不断扩大的员工队伍,天能开始思考如何增强员工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并使这种自觉性转换成一种行为和内在动力。在天能,一种为顾客提供超越价值,为股东创造丰厚利润,为员工铺设成长平台,为伙伴营造共赢局面,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动力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天能动力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可持续发展。

      天能动力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1、培育经营文化,打造实业天能

      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公司运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铅蓄电池产业,努力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使铅蓄电池成为传统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天能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0多亿元,其中3亿多元用于进行环保设备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产能。如今,天能建厂较早的老生产基地,已全部完成了主要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改造,自动化装备水平超过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 在加强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同时,公司还加快对传统铅蓄动力电池产品的研发改造,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对稀土硅胶电池、超级电池、卷绕式电池等一批高能环保新型电池和核心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今年5月,天能最新一代稀土硅胶电池成功上市,这种新型电池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技术,产品技术性能处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二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战略。早在“十一五”初期,天能集团就已敏锐地预感到新兴产业的美好未来,于是果断加快转型升级,在行业内率先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天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镍氢、锂离子动力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电池、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版图。

      三是全力发展循环经济。总投资30亿元,每年可规模化、无害化回收处理15 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建成试产,项目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意大利全自动化智能设备,项目的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内外蓄电池资源利用技术的最先进水平。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先进的废电池无害化回收基地、循环经济生产基地和再生铅示范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012年春,天能再次投入资金30亿元建设天能集团(河南濮阳)循环经济产业园,该项目不仅将大大增强天能电池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能力,而且对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发挥极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2、培育创新文化,打造进取天能

      天能集团以“创新文化”指导企业的战略发展,激励天能人敢为人先,积极进取。 创新是天能26年来勇立潮头、持续领先的最重要的源动力,也是 天能企业文化的基因。

      一是技术创新。天能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天能研究院等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土科研人员。同时,通过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加强与德国柏林大学、浙江大学、哈工大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借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天能共开发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项,创新国家专利近600项、省级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100余项,同时承担国家级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0项,形成了技术先进、产品结构合理、质量可靠的产品结构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了企业产品向“高、精、尖、新”的跨越,成就了天能产品的高品质、高品格和高品位,巩固了天能的行业龙头地位。

      二是体制创新。26年来,天能集团从一家村办企业,到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集团化公司,一直到现在的境外上市公司,体制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推动了企业一步步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三是管理创新。天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求,建立了集团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实施“纵向一体化,横向关联化”的总部经济管理战略,推动了以生产计划目标管理为轴心,以质量管理、成本管理、问题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其它基础管理为管理圈的现代企业管控模式,全力打造全员管理企业,为全面提升公司规范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管理档次,实现企业和谐、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四是人才创新。天能积极培养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方式、平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创新机制。通过“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让有贡献的人有等值的回报”人才理念,形成“选,育,用,激,留”人才的机制,努力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的发源地,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基地。天能大力实施人人伯乐工程、天能大学计划和人才森林计划等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天能最紧缺的优秀人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为实现人才优势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3、培育和谐文化,打造幸福天能

      和谐文化,是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实业,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凝心工程。天能集团坚持把造福职工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出发点,把依靠职工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动力源,把成果让职工共享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落脚点,以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实体经济落到实处,全力打造幸福天能。

      一是实施”安心工程“。为了让员工工作好、生活好,实现安居乐业,天能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员工生活区,建起一处处高规格专家楼、职工公寓楼、职工浴室等花园式生活区。

      二是实施”放心工程“。天能职工的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员工均可享受“五险一金”,创造了浙江省湖州市民营企业一次性参加社保、公积金人数和资金额两项之最。

      三是实施”贴心工程“。天能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完善了职工文体娱乐设施,建有员工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等,定期开展各种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职工文化艺术节、烛光晚会、职工运会会等,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是实施”暖心工程“。集团党委对过生日的员工赠送精美礼品,对生病住院的员工进行探望,对特困职工组织慰问等。

      五是实施“连心工程”。天能不仅建立了职工工资增长长效机制,还实施股权和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其中,拥有股权员工就有几百人,授出期权7000多万股,涉及各级管理人员、基层员工上千人。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等特别时期,集团坚持“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的政策,让全体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

      4、培育责任文化,打造奉献天能

      责任文化是天能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是尽好企业责任。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天能集团固守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共赢的发展理念,在自身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经过26年的发展,天能不仅解决了2万余人的就业问题,也为人类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奉献着清洁、绿色、节能、环保的新能源,联动了上下游涉及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光伏产业、循环经济等数十个产业、近千家企业的共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低碳交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勇挑行业责任。作为国内绿色动力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天能以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振兴民族能源工业为己任,在开发先进工艺技术、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天能集团负责或参与起草国家及行业标准30余项。同时,天能还担任了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亚洲光伏协会副主席、浙江省蓄电池行业协会会长等多个社会职务,为引领我国绿色能源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挑起了应尽的责任。

      三是承担社会责任。为发展“地瓜经济”,集团董事长亲任新川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每年拿出不菲资金支持村级道路、水利、校舍建设和帮困济贫等工作,使新川村整体风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连年获得长兴县“奔小康示范村”、“市级文明村”、“湖州市村企共建新农村先进单位”、“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成为长兴县最富裕乡村。除致力推动村企共建外,天能还积极投身抗震救灾、老年慈善、春蕾儿童助学计划、大学生贫困助学基金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实践证明,天能集团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动力文化”理念,已成为每个天能人的核心价值观,强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 “动力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继续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每个环节,提升文化管理,服务实业发展,向着“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供应商”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更新、更大的“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谈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