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赵学良的创新人生(27P)
他以农民轮换工身份走进油田大门,靠着一股钻劲,十几年如一日,先后完成了高压储能式黄油加注器、井口制喷器、多功能注采调控阀等20余项小改小革项目。这些小革新、小发明,市场买不到,专家想不到,生产很需要,每年可为油田创造效益600余万元。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技术创新能手”、“百名技术英杰”等荣誉称号;他发明的“可调试自动控压油嘴”,被评为中石化技能创新成果特别奖。
他就是河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5队“土专家”、高级采油技师赵学良。
赵学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初中生,他深知自己基础差、底子薄,要想把工作干的出色,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于是,他就从学习“土学问”做起,有空就学、边学边问。白天忙于工作,晚上他就“窝”在家里看书,《机械原理》、《采油工艺》、《电脑制图》之类的书,他自己都记不清看了多少遍,光记的笔记就有十几万字。他还爱看《科技博览》、《金点子》之类的科普电视节目。由于他多学了点“学问”,现在可以熟练的使用办公软件、设计图纸和制作多媒体。
熟悉赵学良的人都说,他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爱“鼓捣”,能够让发明的工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是他最快乐的事。2008年8月,采油5队三区实施蒸汽驱实验。蒸汽驱最大的隐患是容易发生汽窜、诱发井喷。一想到这个问题,赵学良再也睡不着觉了。经过几天的潜心思考和精心绘制,“井口防喷器”的设计图形出来了。为了能尽早见到实物,赵学良一头扎进了工具房,叮叮当当干了起来。8月的天气,酷暑难耐,不足20平米的铁皮房就成了赵学良研发防喷器的操作间,拆了焊,焊了切,遇到问题,再跑到办公室,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有一点思路,再跑到铁皮房继续操作。就这样,经过十几天的研制,井口防喷器诞生了。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采油技师,赵学良总想把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职工,形成合力。新转岗职工张云伟,爱学习,有一股子钻劲,看到他学习没有地方,赵学良就把办公桌腾出来让他用,并告诉他:“这就是你的了,什么时候有空,你就过来,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只要我会,你就会了,我不会的,我们共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云伟在技术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已经成长为采油5队的生产骨干。
图1:赵学良用游标卡尺精心测量管柱的直径。
图2:赵学良认真绘制设计图纸。
图3:赵学良查阅和学习新的技术理论,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图4:赵学良双目注视工具,集中精力思考。
图5:赵学良为职工创新攻关答疑解惑。
图6: 赵学良与同事一起亲手制作工具部件。
图7:赵学良精心制作工具部件。
图8:赵学良现场安装试验创新工具。
图9:赵学良加工创新工具零件。 图10:赵学良在L3502井往油井油嘴套里安装可调式自动控压注汽油嘴。
图11:赵学良每次拿到荣誉证书,满足和自豪溢于言表。
图12:赵学良把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传授给同事。
图13:付出终有回报。赵学良(左二)在中石化技术创新成果颁奖会上领奖。
图14:赵学良:在中石化技术创新成果颁奖会现场留影。 图15:由于贡献突出,单位让赵学良到外地荣誉疗养。
图16:赵学良和他快乐的创新团队参加了13号计量站技能创新示范站的挂牌仪式,也让这个创新团队有了自己的“试验田”。
图17:赵学良为兄弟单位来“取经”的员工讲解创新成果原理。
图18:赵学良在职工技能竞赛中严格监考。
图19:赵学良骑着单车穿梭于井场之间。
图20:赵学良和同事一起加紧安装井口防喷器。
图21:“土专家”赵学良教上了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 图22:赵学良开设技术讲堂,为职工讲解采油工艺原理。
图23:赵学良手把手的教员工如何开展技术创新。
图24:赵学良做好新分员工的传帮带。
图25:赵学良现场安装调试多功能注采调控阀。
图26:赵学良精心制作创新工具配件。
图27:喜欢“鼓捣”的赵学良边学习边钻研盘根切割机。 这是雕刻人物呀,没有用新闻的写法. 此人物身上有闪光点,建议老师好好挖掘。 更建议谢老师发到摄影投稿板块,这样老哥或许能选到图哦。 老师很有心,这一定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照片。 祝贺上平台大标题 祝贺上大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