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原创港 发表于 2013-3-27 19:29:13

娱乐式的新闻表达与受众的过度阐释

 "在央视的新闻改革中,最难做的新闻栏目是《新闻联播》,而‘联播’的一小步,是中国新闻的一大步……"①从2006年开始,《新闻联播》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变,如增加主播的新面孔,从语态、编排和包装上达成新闻叙事层面的变化等②,这些都被学者和观众正面解读为遵循新闻规律的有益尝试。这次央视的"幸福"调查,从新闻表达层面看是迈出了更为大胆的一步,不仅显示出对社会结构分化中舆论多元化的尊重,也展现了对新闻价值本身的追求,而且是以娱乐的方式来呈现。

  1.真实:原生态呈现

  据报道,节目主创人员曾提出三条采访中的注意事项:1.采访中不要刻意去找你想要的,而要去发现让你意外的;2.记住,所有的回答都是我们想要的;3.回答不是唯一重要的,回答的状态和场景同样珍贵。这次参与"幸福"采访的记者人手一本《中秋国庆民调海采手册》,强调了要全程记录,要求摄像记者即使在采访结束后,也不要关机,继续纪录采访对象的状态。"从受访对象是怎么走进镜头,到他怎么走出镜头,要全程记录。"一些观众本以为"应该被剪"的镜头,这次都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现。那些五花八门的回答虽然有些粗糙、随意,却透着质朴,显出真实。这就是真实的魅力,这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

  2.接近:海量采访普通人

  央视这次的"幸福"调查采用街头随机采访的形式,共采访3550人,选用147人。受访者身份具有多元性,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面对镜头坦然表达心声。这种街头采访不仅突出了民意和内容的丰富性,呈现不同观点,给予群众表达的空间,体现公众的参与,而且其间略带口音的记者提问也消除了观众与新闻栏目、新闻事件的距离感。这里没有了把生活推出一定距离的陌生化、仪式感,只有和生活同步的新闻直播。

  3.有趣:突击采访

  从采访层面看,央视此次"幸福"调查的最大特点是突击提问,"对象的第一反应很重要",有记者透露这种采访目的就是要在采访对象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提问,并记录下完整的反应过程。 "你幸福吗?"这个貌似闭合式的问题其实内涵异常丰富,在当今中国的语境下尤是,所以很显然"回答不重要,重要的是回答问题的状态和场景"。于是观众看到了"我姓曾"、"队被插了"、"我耳朵不好"、"今天不幸福,女朋友刚分手"之类"神回复",节日中的观众也着实娱乐了一回。突击采访的设定成为此次央视进行娱乐式新闻表达尝试的重要手段。

  央视的"幸福"调查意在用"生动的同期声,直观反映百姓的幸福感受",用新颖、有趣的新闻表达方式展示自身对新闻本质的追求,为预告中的《新闻联播》改版预热。但从舆论的反应看,央视的小小尝试显然被公众过度阐释和过度消费了。"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如果由天涯社区BBS、人人网或某个微博"意见领袖"抛出,多半会引起平静的反思,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思考。而对《新闻联播》的身份认定直接引发了公众对央视此次调查的过度阐释。

  1."国家意志"与"国家仪式"

  自1978年元旦正式开播以来,《新闻联播》通过细节化、标准化地建构国家权威发布的视听语言模式,成功地将自身塑造为国家意志的代言人,并一直以来保持不变。这个有着严格文本话语框架、鲜有改变的《新闻联播》也为中国的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参与观望中国政治图景的窗口,学习、了解官方话语和行为模式的渠道。人们批评揣测文本之外的政治秘密,同时借助这样一个中介来进行情绪的宣泄。有研究者指出:《新闻联播》与中国的电视观众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每晚收看《新闻联播》成为许多中国家庭日常生活的某种"仪式"。③从这个意义上看, 《新闻联播》不但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象征符号,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它为观众提供稳定感、安全感及认同感, 它是制度化、合法化、权威化的象征。

  2.过度阐释与过度消费

  尽管多年来"《新闻联播》体"的播报方式使得节目严肃有余,活泼不够,稳重有余,创新不够,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但有趣的是这一风格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维护。"不变"才是它的常态,变化则成了意外。正因如此,人们才对《新闻联播》的"变"特别敏感,连主播出现新面孔,都会成为第二天中国众多媒体的头条新闻。其发生的细微变化,也往往被过度阐释。比如在这次调查中的所谓"神回复",原本多是当事人的真实心理反应,但是因为观众对于《新闻联播》的特殊身份认定,为这些朴实的回答赋予了文本之外的诸多色彩,如反讽、戏谑、调侃、质疑等,而网络上持续的舆论热潮更是显现了诸多公众协商式、对抗式的解码方式,并大多以大众狂欢式的话语消费进行呈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娱乐式的新闻表达与受众的过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