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监督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呈现
微博的出现催生了舆论监督的新时代。在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监督的时代,舆论监督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媒体上的新闻报道、评论以及少量的读者来信等,公众往往很少能够参与到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活动中。然而微博出现以后,公众作为舆论监督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回归。在微博上,公众拥有充分的自由和条件进行舆论监督活动,并且可以自主选择舆论监督的方式,如直接的信息披露、间接的策划公共事件、对他人的微博进行转发和评论以及充当“意见领袖”等等,这些都是公众利用微博开展舆论监督的方式。微博舆论监督之所以成效显著,很大原因在于微博的技术特性使得公众能够以多种表达方式来进行许多不同于舆论监督的活动,多种表达方式的出现与使用,使得公众的话语空间更加扩大,舆论监督的范围更加广泛,程度更加深入,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亦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本文将结合微博舆论监督案例,分析微博舆论监督的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呈现。
公众对公共利益委托对象的信息披露可以直接实现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公众对公共利益的委托对象的行为和行为过程的一种监督,而公共利益的委托对象主要指政府机关及其官员,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一些公众人物。因此,微博上对政府机构、官员以及其他公众人物的不良行为的议论、批评和揭露,是最直接的公众舆论监督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在“宜黄强拆血案”中便可见一斑。
2010年9月10日上午,江西省宜黄县凤冈镇在“强拆”的压力下发生自焚事件,钟家房主3人被烧成重伤,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当地官方发通稿称自焚是“不慎误伤”。随着质疑声四起,官方才不得不承认是强拆导致了自焚。9月16日,钟家姐妹钟如翠、钟如九应凤凰卫视之约到北京接受采访,却遭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带队阻截。姐妹俩躲进女厕所向媒体反映情况,记者邓飞在微博上进行实时直播,轰动网络。钟如九更直接地通过微博,随时传播相关信息。18日邱建国等数十人到医院抢尸,钟如九在微博上进行了现场直播。10月10日,江西省委免去县委书记邱建国等人的职务。
在该事件中,钟如九通过微博对当地政府官员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披露,直接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披露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实时跟进的。通过钟如九在微博上对政府部门行为的不断跟踪“报道”,公众可以了解事情发展的最新状态,可以知道当地政府“强拆”、“阻截”以及“抢尸”等违法行径。数百万网民的关注与传播,最终形成了舆论,使得真相昭告于天下,作恶者被绳之以法。
“宜黄强拆血案”只是其中一例。由于微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发布信息是微博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因此公众通过对公共利益的委托对象进行信息披露来实现舆论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常见的微博舆论监督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直接明了、省时便捷,且舆论监督力度大、见效快。
公民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进行舆论监督
除了在微博上直接发布信息,披露当事人不法行径来实现舆论监督外,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也是公众开展舆论监督的一种方式。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是指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一项具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活动或是倡议,并且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吸引其他网友的注意和参与,从而使活动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起到舆论监督的效果。由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活动就是公众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来进行舆论监督的典型。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新浪微博设立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于建嵘开通此微博缘于一位丢失孩子的母亲。1月17日,失踪儿童杨伟鑫的母亲发给于建嵘一封求救信,信中说,福建泉州6岁男孩杨伟鑫2009年被人拐骗并致残,成了街头乞丐,2010年初被网友在厦门街头发现并拍照,家人寻找未果,现在仍然下落不明。这位母亲希望他通过微博帮助寻找孩子的下落。于是于建嵘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让全国网民都拿出手机、照相机和摄像机,凡是见到街头行乞儿童,就拍下来上网公布。经过几天的酝酿,1月25日,于建嵘在新浪及腾讯两大门户网站开设专题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并聘请志愿者专门管理。他呼吁网友如碰到乞讨儿童即拍摄并上传,同时督促警方采取相应行动。
在这一微博的号召下,很多网民加入了“打拐”行动中。不仅如此,大量媒体也纷纷跟进,开辟“打拐”专栏。更有多个慈善基金参与进来,以求建立数据库和培训志愿者,而各地警方接连出警调查核实。至此,“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打拐”活动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这是一次由策划公共事件而实现的对社会问题的舆论监督行动。虽然,在这次微博“打拐”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随手拍”和网络上传的行为可能对乞讨儿童的未来成长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是,总的来说,这次“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舆论监督行动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该行动目前仍在持续,并且不断地吸引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其影响和成效将不断扩大。此外,“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轰动之后,以此命名的各种倡议不断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随手拍公车解救腐败官员”。这些微博策划活动,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舆论监督的效果。
然而,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来实现舆论监督的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运用的。要想成功地策划一次公共事件来达到舆论监督的目的,策划者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策划者必须是具有很强社会知名度或是很大影响力的人,只有这样,他所发起的活动才能在公众中广泛传播,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形成舆论监督。因此,微博上,高知名度或是拥有巨大粉丝群的用户相对来说更容易通过策划公共事件来进行舆论监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