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给我带来人生的正能量
王 廷 永今年4月15日晚上8点多钟,笔者带着到治病的孩子王博,到重庆解放碑广场看夜景。在众多的游客人流中,无数双眼睛都盯着解放碑广场四周的大屏幕,吸引了笔者的兴趣,走进一看,原来正在播出电视连续剧《江姐》。此情此景,钩起我对共产党人——江姐的幸福回忆,对读高一的王博进行党性教育。在回家的路上不断向他摆起了有关江姐的龙门阵。
2010年,我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江姐》中,我们许多煤矿工友看到了,作为共产党人的江姐,他集合了重庆女人与党员干部角色于一身,把坚强与温柔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忠诚于机敏,把秀丽与泼辣演绎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电视剧江姐,她那美丽的脸庞、挺拔的身材,穿着鲜明特色的红毛衣,在长江轮船上飘逸的白围巾,黑黑的短发,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感人场景,给我这个石壕矿工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
于是,我们有些党员朋友看完电视剧后开玩笑问我,江姐对你有何缘分、热爱的程度如何?你最喜欢江姐什么?
说老实话,我从小至今,我对江姐的热爱,是从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红色小说《红岩》中江姐的艺术形象,她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伴随着我到今天。回想起来,至今思绪万千……
笔者记得在上世纪的70年代的初中阶段,有一次我在下课之余主次不分,经常躲在阴暗角落的厕所里,一人很好奇偷看1961年版的我国著名长篇小说《红岩》。那时,书中的江姐,朦胧是我崇拜的女共产党人。特别是当时放映的坝坝电影《烈火中永生》的江姐,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个矿工子弟。
1980年,带着理想的我,参加了煤矿工作。工作后,我无论在采煤队、救护队都努力工作,积极要求进步。1984年,我加入了团组织,并当上了团支部书记。记得四月的一天,石壕煤矿团委组织全矿团干部到重庆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听老革命讲革命传统教育故事。当我们一行来到江姐在渣滓洞被关的牢狱里,看到她手写的诗稿笔迹和文物,在地下室目睹了敌人对江姐使用冷冰冰的刑具,使我产生了对共产党人爱,对当时国民党残酷镇压共产党之恨;对一念之差,经不起金钱美女的腐蚀的党员内奸,变为出卖党和人民利益的叛徒——甫志高,我为他感到非常的可耻和好笑。
本人在救护队工作期间,通过该队党支部6年时间的培养考察,1993年7月,我终于被矿党委批准为共产党员。入党至今,我坚持对党信仰不动摇。我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些坎坷、遭遇了一些腐败,并没有当官发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接近50岁的人了!今天我的工作有点平庸,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但自己在石壕矿山无论干什么工作,都默默无闻、努力工作,尽力发挥一个普通党员的带头作用,对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在今天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江姐》更有我们共产党人特殊的教育意义。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江姐的原形江竹筠,她曾经在重庆长期血雨腥风的革命战斗和工作中,在沙坪坝、歌乐山、弹子石、渣滓洞、长江三峡、万县、綦江铁矿等地方留下的足迹。在这里,她从一个四川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通过党的革命教育,成为共产党人成熟的进步人士。在这里,他机智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这里,她高歌走向刑场,英勇就义,血染重庆歌乐山麓感天动地!
我们也许知道,江姐的信仰非常执着,在风雨如晦的艰难岁月里,她对党组织交给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用生命去捍卫。即使在金钱利诱面前不动动摇,在严刑拷打下不变心;即使在深陷牢狱,仍然保持了旺盛的斗志,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共产党人为新中国诞生的血染的风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