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当不当技术工人”其实就是个面子问题
“五一”到了,我们听到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声音比平时更加响亮。我们看到了许多技术能手做出成绩,成了劳模,劳动的价值得到了认可。我们也听到了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受冷落,人大原校长纪宝成说“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看到这则消息,笔者不由想起了一次同事朋友晚饭后闲谈。有一位同事大谈自己家孩子如何有出息,读了重点大学,如何如何优秀有能力,周围一片附和声,许多同事不甘示弱地说起自己孩子就读的重点学校。只有一位同事默不作声,刻意岔开话题。趁那位同事上洗手间的功夫,有人悄悄的说:“他家孩子上的是职业院校。”言语里充满了惋惜,还有些许的嘲讽。
谁都会说一通“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大道理,但几乎每个人都从心里排斥这些,打心眼里不会同意自家孩子去读职业院校。只有无奈的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才会听之任之,只要还有一点办法或社会关系可用,都会努力让孩子读他们心目中认定的“好学校”,脱离将来只能当一名技术工人的命运。
追根求源,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按分取人。成绩好的都被选拔到重点高校深造;成绩中等的上普通大学,有的也会花钱让孩子读一本、二本;只有成绩差,也没钱“活动”“找关系”的家长,才会极不情愿地让孩子读职业院校。这样的社会状态,让上了职校的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也开始认为自己没有出息,从而破罐子破摔,浑天度日,结果技术也没学好,当了技术工人也不爱岗敬业,一生就这么消沉了。
说到这里,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教育,而不是单单看重分数,更不会因为自己孩子当了技术工人就看低了他,相反,他们倒会为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而自豪。
说到底,“当不当技术工人”不在于家长和孩子的选择,而在于公众对此观念的转变上。如果所有的职业都能一视同仁,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多一些对技术工人职业的鼓励,工资或社会地位相应提高一些,树立“对社会有用就是人才”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侯秀峰) 和侯老师的观点一样。 当人们的观念无法改变时,就会左右对技术工人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工人就成了出苦力的代名词而忽略其创造的社会价值。 观念一变天地宽。 改变公众的看法,工人的待遇必须提高,提高到说得过去的时候,当个工人也就自豪了!
回楼上各位老师的帖子
非常感谢楼上各位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刚才,我对参与探讨的老师们的帖子逐篇进行了通读学习,深感与老师们差距之大,我的见解、深度、高度都比不上各位老师,但我感觉到了参与的快乐,同时也察觉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很开心。我会继续努力的!
借用一句话“痛并快乐着”,我是“学习并努力着”。 楼主老师太谦逊了 侯老师所言极是。 候老师啊,您写的事评虽然短,但是我要说,越短越难写,你不要谦虚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