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穷人的孩子上职校”现象令人忧虑(文/邢承木)
【反方】“穷人的孩子上职校”现象令人忧虑文/邢承木
“五一”到了,我们听到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声音比平时更加响亮。我们看到了许多技术能手做出成绩,成了劳模,劳动的价值得到了认可。我们也听到了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受冷落,人大原校长纪宝成说“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
笔者认为,纪宝成的话虽然尖锐,但已经保留了很多,客观地说,现在不仅市委书记市长,官员的孩子几乎都不上职业院校,上职校的基本都是穷人的孩子。
笔者不是仇官,而是有统计数据支撑的。据统计, 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
“穷人的孩子上职校”背后,是看得见的阶层固化,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农民工的孩子继续从事体力劳动。都说学校无好坏,成长在个人,一流大学出来的学生也有卖猪肉的,职教学生也有创业成富豪的,但这些只是个案。不得不承认,越是名牌大学越容易成才。总体而言,名校依然是通用的敲门砖。
并不是说穷人的孩子上了名校,权贵子弟去上中专和职校,那才叫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之类在教育上比穷人的孩子更有优势,家族和父母权钱的优势,使他们相比穷人孩子更能赢在起跑线上。
当然,平等并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在公平的机会下,通过平等的竞争产生不均等的结果。但是,“穷人的孩子上职校”真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当职校成为农村孩子、中西部孩子、工农子弟的集中地时,当“职校”在现实中被打上“没办法没路子才去上”的标签时,就能看到显性的不公了。虽说现在很多人都说职校很重要,宣称“中国缺少高级蓝领”、“很多蓝领收入甚至高于白领”,但主流的取向还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并不是穷人的孩子就考不过权贵子弟,所以只能去职校,而是权贵有能力通过各种关系运作,使自己的孩子免于上职校,而“往高处走”。
都说大学无好坏,职业无贵贱,可这只是一种慰藉人精神的心灵鸡汤,现实是残酷的,选择更是冰冷无情的,正像那么多市委书记市长在讲话中强调职校是多么重要,可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职校,而是想方设法往名校钻,往海外送,往钱多的岗位挤一样。
职业无贵贱吗?价值上是,可现实不是,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给很多职业、学校、岗位打上了穷人的标签。体育运动有贫富,穷人的孩子才会练举重;上学有贫富,穷人的孩子才上职校;职业有贵贱,一些行业正成为社会底层的聚焦地。虽然名牌大学并没有被权贵垄断,但“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越来越低”提醒着这种危险的走向。贫富不是以人的能力区分,而是固化在职业、学校和岗位上。“穷人的孩子上职校”成惯例,令人忧虑。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
所以,某些领导再不要空谈什么职教很重要了,也别大谈什么“年轻人要去艰苦的地方艰苦的岗位接受锻炼”了,笔者在这里只想问:你的孩子被你送到哪里去了?
某些领导再不要空谈什么职教很重要了,也别大谈什么“年轻人要去艰苦的地方艰苦的岗位接受锻炼”了,笔者在这里只想问:你的孩子被你送到哪里去了?说得很实在,支持。 职业无贵贱吗?价值上是,可现实不是,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给很多职业、学校、岗位打上了穷人的标签。
折射出的社会分层、且底层人群的利益不能很好的维护,影响社会和谐! 说得很实在 竞争的机会应该均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