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班组:功夫在“画”外
今日班组:功夫在“画”外赵琦王若颐 “如果做画,功夫在画外。”这本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绘画心得,却也于现代管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那么,这家工厂的精彩自然也在“画”外。在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第二阶段10号站的施工现场,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四工程分公司参建员工井然有序、不急不缓地进行各种作业的画面。如果不了解内情,你一定察觉不到紧张的工期和重重的困难给大家带来的压力。
2011年12月15日,中哈管道二期二阶段11号泵站安全、顺利地按期投产。11号泵站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承建该项目的管道四公司克服了人员设备紧缺、站区地下水位高等困难,仅用8.5个月的有效建设工期安全、优质地完成了建设任务。正因为表现优异,管道四公司不但博得了业主的好评,也为自己赢得了10号站的建设任务。
10号站计划占地面积约为11.4万平方米,施工现场位于荒漠无人区,进场道路路况极差,生产生活物资无法及时供应到位。施工场区地下遍布岩石,最浅处距地表仅有5厘米,基坑和管沟开挖十分困难。然而与11号泵站项目进行同期比较,10号站的施工进度更快,并且工艺焊接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一直保持100%。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让中哈双方业主感到惊讶。
管道四公司10号站项目共有土建、工艺、机械和设备4个机组,机组长平均年龄43.5岁,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在11号站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亲自上阵,手把手地教、热火朝天地干,为工程按期投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在10号站,他们全都“脱产”了,开始在提高劳动效率上下功夫。
土建机组长刘井良,在机组中推行管道四公司“家园文化”理念,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由于哈萨克斯坦冬季气温接近零下50摄氏度,混凝土基础墩预制工作只能在保温棚内采用人工填装的方式进行。最终,土建机组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人均日填装混凝土近2吨。
工艺机组长周兆敏在11号站建设项目中与机械机组长刘定康共同研制了制作通风道的扳边机,与手工敲打相比,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在10号站中,周兆敏在原有扳边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制作通风道的一整套设备,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刘定康对泄压罐吊装支架进行改进,使得吊装过程更加平稳,更加方便后续施工,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设备机组长刘井桥是设备操作手出身,深知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他要求设备操作手深入理解并严格执行管道局及四公司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比如设备启动前鸣笛,为的是提醒周围人当心设备伤人。刘井桥要求操作手要在鸣笛后1~2秒钟以后再启动,以便给周围人员足够的躲避时间。另外,他还每天组织设备机组人员互相“揭底儿”,指出不足,持续提高。
4名机组长知人善用,针对每名员工的特点来为其分配任务,使得同样一支队伍在同样是在人员、设备紧缺的情况下,在不同的项目中施工取得了不同的施工成绩。他们不与员工大谈高深的理论知识,却在巧妙地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他们在“画”外的功夫下到了,展现给众人的只有波澜不兴的劳动画面。
管理班组也是如此,要有画外功。
回 1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正是如此。我们看到的机组计划安排,员工的各项操作,其实都少不了机组长背后的努力——这种努力往往是人们看不到的~ 支持赵老师的稿件。回 3楼(宋洋) 的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