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海喊“累”我们拿什么拯救
昨日,笔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为了调整海洋捕捞业结构,通过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减轻近海捕捞压力,我市将重点扶持24米110千瓦至45米300千瓦以上的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稳步发展外海及远洋渔业。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到本月23日结束。据了解,这是继采用增殖放流、搭建人工鱼礁、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等措施后,我市海洋与渔业部门为了恢复近海渔业资源所做的又一项努力。近年来,随着近海渔船剧增,近海渔业捕捞压力日趋增大,渔民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海变“穷”了。有关专家认为,修复近海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仅靠海洋渔业部门“单打独斗”是不够的。
大海休养50年才能缓过气
春暖花开,又到了梭子蟹、虾婆婆、八带鱼等海鲜大量上市的季节。可细心的市民发现,这几年,海鲜价格越来越高,可正宗本地“海捕”的海鲜却越来越少,即使有,个头也越来越小,很多人工养殖的海鱼、对虾成为市民餐桌海鲜的主角。
“市民消费能力增强与近海资源衰竭的矛盾,是捕捞海货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常年贩卖海鲜的个体户李明告诉笔者,“现在市场上至少有一半的海鲜从外地引进,本地货源逐年减少,所谓的本地货有时就是摊主出售的噱头。”
市海洋与渔业局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市近海若干鱼类资源已形不成鱼汛。虽然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使得渔业资源有所恢复,但从本世纪初开始,近海几乎没有形成较大的鱼汛。
“这几年,每年还不到休渔期,不少渔船就已经自发休渔了,因为捕不到鱼,出趟海捕上几百斤的鱼,卖了还不够油钱!”连云区一位王姓船老大说。市渔政支队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渔民自发休渔的情况近年来屡见不鲜,一方面是伏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是赔本的生意没人做。而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一位教授日前接受采访时却表示,以往的经验证明,仅仅靠休渔,并不能给渔业资源的根本性恢复带来非常明显的改观,如果不进行继续破坏,大海要经过50年以上的休养,才能真正缓过气来,真正彻底恢复,则必须经过百年以上的考验。
近海捕捞如何再生
为了修复近海渔业资源,市海洋与渔业局近年来做了诸多努力。截至2012年年底,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工程已累计投入各类建设资金4768万元,投放三角礁、方形礁等各类人工鱼礁18490余个,建成人工鱼礁群20余座,总人工鱼礁调控海域面积首次“破百”,达到109.75平方公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产卵场所和栖息地。今年是海洋牧场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我市计划建成10座人工鱼礁群,新增人工鱼礁调控海域40平方公里以上。
增殖放流打响近海渔业资源的“保卫战”。今年,我市共安排放流资金1050万元,放流海洋生物品种包括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黄姑鱼、黑鲷、魁蚶、海参、鲍鱼、牡蛎等,总计放流各类苗种11亿尾。多年来的增殖放流,对海洋资源的恢复影响有多大?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认为,通过持续增殖放流,连云港近海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有望最终得以恢复。
此外,从今年起,江苏将启动海洋捕捞渔船标准化更新改造工程,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渔民挺进深海捕鱼,让近海捕捞“喘口气”。其中大洋性远洋渔船每艘补助可达100万元左右,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培训也有补贴。今年起,我市将逐步淘汰老旧渔船,推广大马力钢质渔船,提高从事外海和远洋渔业捕捞生产能力。
修复渔业资源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连云港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萎缩,这背后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教授表示,历史因素主要是无节制的过度捕捞,社会原因则是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海洋环境污染。
“上世纪九十年代连云港近海资源就不断减少,海鲜捕捞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下降,而在2005年之前渔船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再加上渔船马力和捕捞技术提高,急速加剧了近海资源的枯竭。”教授同时认为,在过度捕捞上,不能单一地苛责渔民,大部分渔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前些年,很多渔民将船转租给外地人,违规渔网的使用愈加泛滥,对此,光靠渔政部门查处显然不行,如果违规捕捞到的海鲜仍备受市场追捧,那么这种现象只能屡禁不止。所以说,保护近海资源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修复近海资源还面临后续资金不足、渔民管理难等问题。未来,我市应继续加大对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尝试建立渔业资源修复与保护基金,广泛吸纳银行贷款、企业资金、个人捐助等社会资本和国外投资等,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生态破坏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及时修复被破坏的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此外,还应该广泛宣传,增强全民渔业生态安全意识,为渔业资源修复与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来源:中国江苏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