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3-5-15 09:09:51

(生物)海洋生物难逃变异之灾?

 
    福岛第一核电站内估计至少有6万吨高放射性污水。4月6日,渔民在日本茨城县北茨城的一个鱼市上分拣刚刚打捞的活鱼。


      日本海域正逐渐成为一个“核污水吸收池”,福岛第一核电站大量高辐射污水泄露入海;1.15万吨低辐射污水将被直接排放入海;日本首次发现附近海域的玉筋鱼幼鱼放射性物质超标……

  海水受核辐射污染后,太平洋海洋生物链会受到怎样的损害?日本海域辐射污水会否通过海洋环流流入我国海域,日本海域的受污染海鱼会否游到我国?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多位专家,探寻答案。

  我国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分析,放射性物质经大气和海洋稀释后,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美国专家则认为,核辐射大量排入海,最严重的情况,或引起海洋生物基因变异,部分将死亡。

  

  监测南海暂未发现放射性污染

  目前在我国东北和沿海多省市监测发现的微量放射性物质,可能是由于大气环流和冷空气的作用带入我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排除放射性物质沉降到水体中的可能性,在海流和风场的作用下,少量放射性物质向我南海海域漂移扩散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昨日向南方日报披露,我国南海北部目前巡测海域暂未检测到放射性污染,且根据大洋环流及大气环流趋势,预计核辐射污染物短期内不存在向我国南海海域扩散的动力条件和流场条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邱永松告诉记者,近日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广州采样,均未发现有日本进口的鱼,更无从谈检测。记者走访黄沙水产市场多家鱼档,暂未发现被曝光的玉筋鱼。

  预测核污水入南海可能性不大

  “目前辐射性污水主要仍在日本海域附近,从大洋环流来看,污水流入我国南海海域的可能性不大。”邱永松说,日本海域污水通过大洋环流,将从西北太平洋向东北太平洋流动,流到美国西海岸后即南下到北赤道附近,然后流到菲律宾外海,进入南海的海水数量不多,浓度也会大大减弱,因此对本海区的直接影响不大。

  “辐射污水如果经大洋环流到南海理论上要90天左右。如果南海还能检测到放射性物质,那就很严重了。”黄楚光说。

  邱永松表示,从西北太平洋渔场的海产品生活习性来看,因距离太远,它们不会游到我国海域。但目前我国东部和北部一些省份有部分远洋渔船到西北太平洋渔场捕捞,未来几个月该渔场盛产巴特鱿鱼和秋刀鱼,因此,未来有关部门需加强对来自西北太平洋海产品的检测。

  影响长期排放或导致生物变异

  国内一些专家认为,日本附近海域由于核辐射污水直接入海,其对海域的污染是必然的。

  邱永松说:“如果海洋生物长期受辐射,不排除生物基因会变异,核污染也可能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到底影响有多大还很难评估。”

  中国核问题专家、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认为,目前排入海水的积水含辐射量很少,并且是短暂地排放,海水本身具有净化能力,再加上海水环流稀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长期排放,也不排除海洋生物死亡或变异的可能。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专家们表示,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放射性污染对当地海洋动物的生存造成伤害。

  纽约莱曼学院海洋与江河口研究所负责人拉什林指出,绝大多数变异动物无法幸存,一些动物还会将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如果海洋动物摄入受到辐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将受到污染。

  核事故考验日本减排政策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考虑重新审视包括核能在内的能源政策,日本此前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正面临考验。日本政府高官日前表示,有必要考虑修改减排目标。但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官员认为,现阶段讨论日本修改减排目标“为时过早”。

  日本环境省次官南川秀树3日在泰国曼谷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期间告诉日本媒体,受福岛核事故影响,日本有必要修改减排25%的中期目标,包括目标数值和达成年限。

  日本民主党政府2009年上台后,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的中期目标。设定这一减排目标的依据之一是,日本今后将加大核能发展。

  日本政府去年6月制定的中长期能源政策指针即“能源基本计划”设定,到2030年,日本将新增14个核电机组,同时核电站运转率将提高25%至90%。


  这一“蓝图”可能被福岛核事故粉碎。日本经济产业省5日宣布,将提前两年重新制定以推进核电为主要重点的“能源基本计划”。

  这一系列动向引起日本舆论关注。有媒体猜测,日本政府可能想趁势摆脱日本企业界坚决反对的减排25%的中期目标。去年12月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日本谈判代表强硬拒绝承担《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招致其他与会代表广泛非议。

  据《日本经济新闻》5日报道,日本政府对《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年至2012年)减排目标的落实也出现了动摇,开始与其他气候谈判参与方接触,打探能否在“违约”后免于相应处罚。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物)海洋生物难逃变异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