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3-6-2 14:15:42

(药农)揭秘全球最大人参市场

 一双沾满泥巴的手,用力抵住记者的胸膛,一双警惕甚至有些愤怒的眼睛,迎面刺过来:“你是韩国人吧?这里不许照相你知道吗?”

  2011年10月23日16点,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的人参交易市场门前,一个穿着黄色军大衣的当地参农(种植人参的农民),情绪激动地制止记者拍照。参农的这一动作,立即引来另外两位当地百姓的“助战”,场面一度显得有些危急。

  当记者亮明身份,情况竟峰回路转。“中国人啊,对不起啦哥们儿。”沾满泥巴的手从记者胸前转移到了肩膀,大声告诉旁边的人:“这是咱自家人……”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距离长白山不足百公里,一直以来因交通闭塞而有些落后。

  镇里除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建起了一个人参交易市场,再无其它像样的产业。

  这么一个山脚下的古朴小镇,为什么对“外国人”如此敏感和戒备?而这传说中的“鬼市”又是什么样子呢?

  1

  世界人参“中枢”

  外界也许根本想不到,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镇,这个全镇总人口只有2万人的弹丸之地,竟然有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

  2011年10月22日傍晚,记者驾车沿长白山脉崎岖的国道进入万良小镇,和大多数东北乡镇一样,10月下旬的万良镇显得有些冷清,镇里见不到高楼,唯一的一条主干马路上,也是行人寥寥,车辆不多。

  汽车沿马路缓慢行驶,一个特殊的景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道路两旁,几乎是清一色的药材商店。人参商行、中药材经销公司、长白山野山参经销处……牌匾五花八门,但主题却只有一个——人参。

  万良镇从事人参经营的业户共有600多户,从事人参种植及季节性加工经销的农户近4000户。全镇约有80%的人从事人参加工,另外的20%也基本上从事着人参种植,或者在加工交易旺季,在作坊或者加工厂打短工。可以说,万良人的生活离不开人参。

  “别小瞧这个小小的万良镇,这里可以加工生产8个系列600多个品种的人参产品,每年从8月中旬一直到11月下雪,大量人参产品是从这里出发,远销到国内20多个省市、港澳台地区,以及地球对面的美国、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中国大约50%以上的人参产品出自万良镇。中国人参产量占世界的70%,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的销售量占全国人参交易的半壁江山,所以说,万良镇是世界人参的‘中枢’。”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的负责人一边陪记者参观,一边描述着万良镇。

  天渐渐黑了,气温开始下降,但这个时候,万良镇最热闹的时候也到来了。这热闹的源泉,就是被称为“鬼市”的万良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

  2

  “鬼市”名称由来

  万良镇的人参交易除了有季节规律之外,在一天的24小时里,其作业时段也分得很清。一般情况下,到了人参采挖季节,参农会选择上午采挖,下午装袋打包,晚上拉到交易市场里去卖。

  久而久之,在万良镇,就形成了一个传统——夜晚进行人参交易活动,即当地人俗称的“鬼市”。

  2011年10月23日晚上8点刚过,交易大厅里已经人声嘈杂了。一车车水参被运进来,就那么随便堆在空地上。一堆人参就是一桩买卖,就是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的交易额。

  只见参主(卖家)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口罩,抱着钱兜子坐在人参堆的前面。旁边有亲属或是雇工站在人参堆周围,“这些人有两个任务,一是为参主壮声势,帮助喊价过秤,二是防止有人顺手牵羊偷人参。”本地经销人参的何女士告诉记者,大厅里的人员分工非常明确。

  何女士家住万良镇万兴村,从小就跟着父母种植人参,如今儿子已经在长春市上大学,她和自己的姐妹合伙做人参生意,“一年经销几百万元的人参水参,除去成本,其实也挣不了多少钱。这几年还好多了呢,前些年人参掉价,听说都有参农喝药自杀的。”何女士告诉记者。

  3

  不愿“两手空空”回家

  跟随买主的人中,除了随身的亲信,还有就是在当地雇用的抖搂土、装袋子的杂工。由于水参是刚从地里挖出来的,根部沾满了泥土,所以,在生意成交需要过秤称重时,买方得找人把人参根部的土抖搂抖搂,不然算重量不划算。抖搂完土,就装进编织袋,然后封口。这个工序中,抖搂土的人,每袋的工钱是4元钱,装袋的工钱是6元。一个晚上下来,这些短工都能挣个一两百元钱。

  大厅里到处是给人参抖搂土、装袋的人,这令整个大厅尘土飞扬,人人戴着口罩。

  大厅里,只要买主一出现,强烈的戏剧效果也就出现了。穿棉军大衣,戴口罩,手持手电筒——几乎交易大厅里大多数买家都是这个打扮,以至于生意成交了,买家卖家一拍两散,你都不知道买家长了张什么脸,更不知道姓甚名谁来自何方。

  生意谈好后,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数钱。“有时候生意成交后,买家会与卖家一起去市场外的农业银行,当面把成交款打到参农的银行卡里。但更多的时候,这一招儿不能用。有的参农拒绝去银行划款,他们总感觉种了6年的人参被人拉走了,而自己却‘两手空空’回家了,这心里很不踏实。遇到有想转款的客户,有的参农就会瞪着眼睛不同意,说,为种人参我遭了那么多罪,你就不能让我把钱拿回家搂被窝里乐呵乐呵啊?”何女士绘声绘色地告诉记者,于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紧紧围成一圈,里面的人在数钱。

  何女士告诉记者,一旦生意成交,最少得有几十万元数额,“数钱可是个力气活儿,贼累人。”   

 来万良镇之前,记者就听说万良镇的人参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了韩国,本以为在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随处可见韩国客商,但是真到了万良镇,记者却一个都没见到。

  “以前,这里有很多韩国客商,他们一般会和中国人交朋友,一些小旅馆、小餐馆的老板,都和韩国人很熟。可是今年,韩国人来的少了。”何女士告诉记者,尽管韩国人不亲自来买人参了,但是他们雇用当地人代他们买。

  4

  不速之客

  何女士认为,作为韩国人的“替身”,哪个中国人代他们来买人参都不会主动承认是帮韩国人买的。“尤其在发生了那件事之后。”

  何女士所说的“那件事”,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2010年人参旺季到来的时候,由于受国内CPI指数上扬的影响,加上吉林省大力扶持本土人参企业搞科技创新,及以紫鑫药业为龙头的吉林参企的经营状况势头良好,刺激了人参市场价格的上扬,令人参价格比2009年上涨了一倍。2011年8月,新一轮人参大战开幕,其价格走势大有超过2010年之势。就在这时,万良人参产业接连发生几件怪事。“有一天晚上,一伙韩国人扛着摄像机照相机来到市场拍摄,市场灯光暗,摄像机的灯把市场照得贼亮,一开始我们还以为这是在拍电视剧。可是没过几天,网上就有了视频和图片,说中国人参农残超标。”

  何女士告诉记者,那件事以后,韩国人在万良镇就不受欢迎了。“就在前几天,韩国人又来了一次,这一次被参农报警了,派出所还把他们请去谈话。不知后来是什么结果。”

  在万良人参市场,尽管再也见不到韩国人的身影,但是,从这里运出去的人参,却每年有2000吨以上被以海关出口、转口贸易,甚至走私等方式运到韩国,再由韩国进行精细加工,制成保健品、药品、食品销往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中国。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链接

  “国参”崛起依靠谁?

  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人参产业何以自强?

  “近几年,人参产业发展不仅仅涉及中药种植、加工发展,还涉及到整个中药产业发展。所以首先我们要把好人参的质量关,从种植环节抓起,解决人参种植的品种问题,以及人参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同时还包括人参的良种培育、种植技术等等方面。加强人参的研发,政府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吉林省振兴人参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吉林省将在加强“人参文化”方面下工夫,“特色产业的发展,势必要依靠‘科技、文化’这两个翅膀。在进一步发展中通过施行产业机械化,来提高人参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还要加强对人参质量的监管,整顿人参市场的秩序和提高人参的质量。这样就可以使人参这个传统的‘百草之王、中药瑰宝’发扬光大。”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告诉记者,2011年,紫鑫药业和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人参基因组图谱制作。这项成果,不仅揭开了人参的神秘面纱,也为人参的种植、防病和优质人参资源培育以及未来的高端产品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

  “长白山是中国人参的主产区,由于常年采挖,野生人参资源越来越稀缺,为了解决人参基因退化问题,吉林省实施了‘人参野生资源恢复工程’,紫鑫药业从今年开始连续三年将向长白山撒播6吨人参基因技术精选的人参种子,促进长白山人参野生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为后续资源作贡献。”

  通化市市长田玉林向记者表示:“未来,通化市将坚持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建基地、壮龙头、促研发、育品牌、重监管,把通化打造成为科研、种植、加工、商贸、旅游观光、人参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国人参产业集群,打造特而精、大而强的中国人参产业基地。”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药农)揭秘全球最大人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