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原创港 发表于 2013-6-2 19:30:28

新闻写作知识讲座

写好新闻作品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有幸聆听了深圳晚报总编丁时照老师《新闻魔鬼定律》专题讲座,受益颇深。听君一讲座,胜读十年书。

在90分钟的讲座中,丁总分别从写稿的“推敲定律”、新闻发布的“鲍鱼定律”、体裁的“画蛇定律”、好新闻的“李广定律”、创新的“苦李定律”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同我们分享了他从事新闻事业27年来丰富的经验之谈和经典哲理——“新闻魔鬼定律”。



讲座内容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的必然关系。新闻定律则是对新闻客观规律的概括,它体现了新闻工作在一定环境中的必然的关系。之所以加上“魔鬼”二字,是因为这些定律不存在于教科书中,有的甚至具有颠覆性,如果掌控不好,则影响我们的工作。
  如果说“上帝定律”是对新闻工作的正面言说,那么,“魔鬼定律”则是对新闻工作的反面提醒。有上帝就有魔鬼,有正史就有野史,有学堂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一、关于写稿的“推敲定律”

推敲定律:自己朝思暮想得出来的东西,最后还是别人说了算。

贾岛于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作“推”字,炼之未定,吟哦不已,不小心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安的“代理市长”韩愈。韩愈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一锤定音,贾岛遂以此句名动京城。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好歹都有个标题。往往见报之后,改动最大的,就是标题。最不是自己的东西,也是标题。
  标题如网之纲领,刀之锋刃。标题像衣服的领袖,美女的明眸。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总之,标题很重要。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是自己说了算。
  标题的话事权在编辑,尤其是值班总编辑。冯印谱在《新闻标题制作100招》中讲了两个例子。
  (1)抗战胜利后,上海《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某晚值夜班,看见一位年轻编辑出于正义感,把一篇“中央社”的稿件扔入废纸篓。他随手捡起一看,原来是一篇国民党军方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徐铸成略一思索,在稿件上加了一个标题:
  戴笠精神不死
  然后把这篇稿件安排在要闻版上,跟国民党压制工潮和绑架学生等新闻处理在一起。这个标题既没有脱离原稿的内容,又有延伸和隐含的意义:虽然特务头子戴笠死了,但国民党的特务活动并没有随着戴笠的死去而消失。第二天见报,读者看了心领神会;国民党官员看了,哑巴吃黄连,找不出任何打压的理由。
  (2)在抗战时期,某地一个国民党县官天天叫嚷要老百姓“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节衣缩食,支援抗战”。这年清明节,县官给他母亲扫墓,竟然利用职权动用车队浩荡出动,并在府上大摆宴席,还要当地报馆记者予以报道。老百姓怨声载道。报馆总编迫于压力,不得不编发扫墓消息,但他巧妙地制作了个标题:
  某某县长扫他妈的墓
  第二天见报,读者看了拍手称快,县官看罢七窍生烟。
  我值夜班,尤其重视标题。
  2006年5月28日深圳商报的头条是关于清华力合传感公司自主创新的新闻,这个公司就是“非典”时仅用一周时间研制出国内首台“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的那家公司。他们又搞了个新产品电子健康秤,成功叩开欧洲市场大门。
  记者的标题是:
  (主)深圳产体重秤欧洲受青睐
  (副)清华力合传感公司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击败日本同行拿下欧洲庞大“体重”市场
  总编室主任刘晓博将主题改为“深圳体重秤称遍欧洲人”,我觉得“称遍”不妥,就在他的基础上改为“深圳体重秤‘衡量’欧洲人”,衡量有双重的含义,也准确些。还把副标题改为“清华力合传感公司凭借自主知识产权成功打赢狙击战拿下欧洲市场”,去掉了日本。该标题获得了当年的深圳新闻奖。
  2008年12月3日,深圳商报中国新闻版报道了金融风暴吹拂下,山西煤炭价格跌去一半,很多倒卖煤炭的人吃了大亏。开始的标题是:
  “煤倒”一夜之间变成“倒霉”
  我给改为:
  倒煤人成了“倒霉蛋”
  新闻标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记者也经常有对编辑改的标题很不满意的时候。但是,见了报,要改也无门了。
  回头看看韩愈“大编辑”钦定的字,似乎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其实,贾岛就是用“僧推月下门”也未尝不妙。譬如,这和尚若是月下散步,回到自家僧门又何须去敲,推门就是了。又如,倘若这厮是不守戒律的花和尚,在月色溶溶之夜私访尼姑或女施主,一敲,禅院深深,动静太大,总是不雅;一推,人神不知,尽在不言。



二、关于新闻发布的“鲍鱼定律”
  鲍鱼定律:名为发布新闻,实为封锁消息。尽力掩盖真相,辟谣更像造谣。
    秦始皇创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大秦帝国之后,考虑最多的是长生不老。在他49岁的时候开始了人生的第五次大巡游。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鲍参翅肚”四大海味之首,历史上的一件事和一句话却让它臭名远扬。这件事就是帮助掩盖了秦始皇的死亡真相,这句话则是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杂言》中所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声名狼藉至此,不知是鲍鱼的悲哀还是人类的悲哀。
  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根据条例的精神,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为了保证条例的贯彻,各地纷纷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好的制度安排需要好的落实,歪嘴和尚瞎念经的事在这里照样存在。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先生说,我们要警惕的是,某些地方借“发言”之名,推崇“闭嘴”的别有用心——掩盖真相,欲行不轨。
  新闻发言人制度被个别地方和部门当做“挡箭牌”:本是政府新闻公开和政务透明的窗口,是媒体获取新闻的渠道,但却成为阻碍采访的工具和借口。有了新闻发言人,官员就以“请找我们的新闻发言人”为由,推诿、拒绝记者采访,理直气壮地让记者吃闭门羹。而新闻发言人又可以用“领导未授权发布此消息”为由,微笑地将记者拒之门外。这一套太极拳打下来,记者只能抓狂。
  现在,有的地方不允许新闻发言人回答“无可奉告”。这一规定实践起来,又滑向另外一个极端,滥用通稿搞所谓的“统一口径”,其实就是变相地实行新闻封锁,竭力掩盖事实真相。新闻发言人成了控负和灭火的消防员,成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守门员。
  处理危机事件,新闻发言人都干了些啥?2010年1月12日,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公安局坡贡派出所副所长张磊在出警中使用枪支致两村民死亡。随后,安顺市警方新闻发言人、公安局副局长冉太有面对记者追问的十几个关键性问题,他全以“正在调查”进行敷衍。当记者问一名死者身中两枪,先击中头部,为什么要补一枪给腿部,他断然否定这种说法。当记者再问那就是先击中腿部,为什么还要再给头部开枪呢?他又说“不存在。”记者疑惑地问:“如此的话,岂不是两枪同时击中死者?”冉太有因此被誉为“最雷人的新闻发言人”。
  这是一个“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时代,一个要遮掩,一个要曝光,从“躲猫猫”事件开始,“喝凉水致残”、“噩梦死”、“鞋带上吊死”、“精神病发作死”、“喝开水死”、“洗脸死”接踵而来,挑战人类思维的极限。这事如果放在古代,在秦始皇驾崩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席新闻发言人李斯肯定会发布死亡原因曰:“吾皇实乃鲍鱼死也!”



    三、关于体裁的“画蛇定律”

画蛇定律:不突破思维定势,蛇永远变不成龙
    《战国策》里记载了一个让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故事。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祖之后,把一壶酒赏给自己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只有一壶酒,“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过酒正要喝,却又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可没等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一壶酒。楚国这位不知名的门客,因为画蛇添足而成千古笑柄,被人耻笑了两千多年。在古往今来的哄笑声中静心一想,这位门客很冤。
  首先,他画蛇的技艺比别的门客高超,否则不会“蛇先成”。其次,他心有余力,才会想到给蛇添足。再次,他不单纯是为一壶酒。他的眼光透过了具象的事物,看到了一些别人没有看见的东西,那个东西或许就是龙。龙不就是以蛇作模特儿,添足、添爪、添须、添尾给添出来的吗?
  不突破蛇的思维定势,博采众取,就没有中华龙的腾飞。
  这就和新闻体裁的嬗变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新闻体裁是指新闻作品的种类和样式,就其基本形态而言,一般大家都认为是“老三篇”——消息、通讯和评论,最多外加一种照片。新闻实践丰富多彩,随手翻阅报纸,就发现用“老三篇”或者“四旧”来套取新闻的体裁已经捉襟见肘。譬如现在报纸上常用的图表算什么?经常使用的链接是什么?还有“对话”、“自述”归属哪一类?
  新闻报道究竟有多少种形态?对这个问题,世界上总有有心人,浙江日报高级编辑林永年就是一个。1991年的时候,他出版了一本书,叫《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他经过多年搜集整理有关体裁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资料,提出新闻有55种写作形式。2003年在他年届七旬的时候,此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书的封面印有一句问答:“我国目前新闻报道形式一共有多少种?不少于68种。”因为这种总结,该书被誉为我国第一本有关新闻报道体裁的专著。
  事情至此远未终结。网络改变生活,也使新闻报道体裁与世推移。互联网上,新锐文体方兴未艾,流行“语体”层出不穷,各领风骚。人们将排比体、梨花体、蜜糖体、纺纱体、脑残体、琼瑶体、知音体、走近科学体、红楼体、装13体,列为网络写作的十大神器。与新闻体裁最相关的,最火爆的是“微博体”。
  微博体,也叫“段子体”、“语录体”,是网民在微博上发表不多于140字的短消息而产生的一种文体,有笑料、有感想、有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它是快速阅读时代下的产物。从锤炼语言的角度看,微博体去掉那些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多用动词,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力。这一点长处,最值得新闻界借鉴。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号称最八卦的正史:“岳母刺字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第一是他妈不认字,第二就算认字,这得多狠的妈才能对亲生儿子下手啊?那四个字得捅多少针啊?她就不心疼?不过话又说回来,岳母对女婿下手都挺狠。”
  哈哈!笑了吧?这就是“画蛇添足”的效果。在门客那里,这样的笑声里满是鄙夷。在互联网上,这样的笑声充满宽容。在新闻界,这样的笑声则意味着稿件被毙了。



四、关于好新闻的“李广定律”

李广定律:越努力越不出彩,一不小心,却写了个好新闻。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长臂善射,从军四十余载,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文帝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他功勋卓著,一生却得不到提拔重用。从三十多岁担任陇西太守,一直到死,转来转去,再无半点提升。李广的堂弟李蔡,二人同时从军,论才华,李蔡只在下中;论声望,李蔡比李广差远了。但人家却一路顺风顺水,步步高升,最后官至丞相,位列三公。连李广的下属甚至普通士兵,都有数十人被封了侯。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李广,却始终得不到爵邑,官不过九卿,至死未能封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维更是惋惜不已:“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好新闻是新闻中的精品,唯其稀有难得而弥足珍贵。搞新闻的,没有不想写出好新闻的,就像炒股票,没有不想赚钱的,在官场上混,没有不想封侯晋爵的。

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事与愿违、事倍功半的情况实乃常态,所以有人安慰自己也兼顾别人说:常想一二。

想想那些自己的得意之作,看看好新闻作者的获奖体会,有一点相通,就是写起来费劲的东西,读者看起来也费劲;写起来轻松的东西,看起来也倍觉愉快。

何以如此?采访不深入,材料占有不丰富,事实没弄明白,切入的角度没有找到,就贸然为文,或者是迫于截稿时间仓促下笔,以己之昏昏欲使人昭昭,难矣!

然则,一切功夫都做了,就一定能写出好新闻吗?不一定!事实上,有的人搞新闻,终其一生,没有获得过什么像样的奖项。而绝大多数新闻人,都无缘全国好新闻奖。

新闻工作是一项遗憾的事业,易老难封。众多的新闻工作者都在大海里寻找自己的美人鱼,抱得美人归者终属凤毛麟角,每言至此,未尝不让人泣下沾襟。

这同人生是一个道理:越想要的,越得不到;不想要的,老天送上。就像头彩,你也许一生都不会与她相遇,但你做梦都想着那一刻。

好新闻,是一张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张报纸采编水平的体现,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记者终身的追求。采写新闻要把目标指向一个“好”字,法上得中,法中取下。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结果跟丫头勾搭上了。苏东坡说“丑妻恶妾胜空房”,此其谓也。

看着别人纷纷封侯,李广不是没想法,他尝与人曰:“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且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苦闷之极,怀疑到自己的相和命运上来,问天不语。后来引刀自刭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广戎马生涯47载,最后想一战定功勋,不料却死在自己的刀下,成为千古遗憾。

李广终生觅封侯却至死不得封,虽然悲情绵绵,却让悠长的历史有了刚性。活着的时候,他没有封侯赐爵。死了,在诗人的笔下,他一直保持威武的姿势,胜过无数的王侯将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生活中多半都是未竟的事业。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没有梦想。一如李广,虽然无功,因为奋斗和不屈,仍然可以美誉流芳。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五、关于创新的“苦李定律”

    苦李定律:众人一窝蜂去争抢的东西,到手来不一定是好果子。
  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自幼聪慧,风姿秀彻而身材短小。据说能直视太阳而目不眩。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我国媒体工作者的任务,简要言之,其实就是两项:开展宣传和传播新闻。
  宣传工作中,规定动作比较多。一年有总任务,一段时间有重点,一周有报道要求,还有各种重大人物典型,这些都属于集体性活动。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一些自选动作也惊人地趋同,就是突发事件,所有新闻单位也都悉数到场,“诸儿竞走取之”。
  思维的相同相似,带来了结果的相差无几,以致网上有人戏言: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事情没有不瞩目的,会谈没有不坦诚的;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
  这就造成了现在千报一面、万网同源的困局。新闻没看头,读者不满意。新闻是社会的记忆,媒体不能成为伪记忆的流水线。
  如何攻难克艰?王戎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求异思维值得学习。
  诸葛亮一生谨慎,他的空城计让司马懿不攻自退;孙权草船借箭,让曹阿瞒喟然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历史上,每一个求异思维都能留下印记。运用到新闻上,也常能让人耳目一新,摘到好果子。
  新华社的好新闻《布谷鸟,你不要再叫了!》也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记者去陕西报道八百里秦川的夏收形势,收集了很多材料却无从下笔。第二天凌晨,他忽然听到布谷鸟的叫声,由此联想到民间关于布谷鸟催收催种的传说,联想到当今农民高涨的生产热情,联想到夏收夏种搞得又快又好,整个八百里秦川,小麦已割完,夏种已结束,布谷鸟,你还叫什么呢?于是就以布谷鸟为主线,生动报道了夏收夏种的形势,并含蓄地告诉那些反对责任制的人,在事实面前,你们不要像布谷鸟一样叫了。
  记者面对共同采访的新闻和共同的主题,不是不要行动,事实上,王戎也走到了现场。只是王戎在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后,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
  王戎的故事还有好多。和李子相关的还有一个,他家中有棵品种优良的李子树,王戎常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李子的核统统钻破。这就是“王戎钻李”典故的来历。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只好听之任之。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演讲嘉宾介绍

    丁时照,高级记者,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27年。198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92年从湖北日报调至深圳商报,2011年10月进入深圳晚报。2008年获广东新闻“金枪奖”,系深圳当年唯一的获奖者。

主导并参与由李鸿忠作序的《效益深圳》一书的主要写作。出版新闻业务专著《记者只问三个问题》以及参与《第三条路》《白领报纸的经济视野》等新闻业务书籍的主要写作和编辑工作,公开出版发行了《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飞行采访报告》《现代夸父》《财智英雄》《财智传奇》等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写作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