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比到乐比(跟贴技术比武)
苦比到乐比(跟贴技术比武)你对厂里举行的技术比武有怎样的看法?“我喜欢这样的技术比武,希望年年都举办”,近日,笔者问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车工黄昌庆、杨世莲等,虽然在今年的“迎奥运车工技术比武赛”中没有取得好名次,他们还是这样回答我。
为什么喜欢上如今的比武形式呢?从参加了钳工、车工比武赛的,如张彭、熊中举、李祖耀等一些员工中了解到以下情况:
“因现在的比武不再考理论,不再占用大量业余时间去死记硬背大篇大篇的理论题,省心多了”,一位师傅这样回答。
“以前参加钳工的比武,考技能长的7到8个小时,短的也要4到5个小时,而现在的比武,多在1个小时左右,完成参赛工件,轻松多了”。
“以前多是选拔赛,参赛时间长,参赛的心情也很紧张;如今是参加工会举办的技术交流、比武学习活动,直奔技能比赛,时间短而直接”。
“在比武中才能够学到和看到别人的精招、绝招”,该厂各车间的员工,平时忙各自的活,难以聚在一起交流,比武赛正好提供了展示沟通的机会,相互取长补短或弥补不足。
各有各的喜欢理由,比武赛后,前几名在厂里的黑板报上宣传和表扬,对一些员工产生大的影响,如:“我们来比一下谁打的錾子好”,前几日的午休期间,新员工蔡文俊和陈齐元,在学着师傅的样子自己打造錾子,因为錾子是该车间钳工用得很频繁的工具,师傅们自己打造的錾子等工具,经久耐用,这让他俩产生了兴趣;而自己的呢?却容易损伤,这究竟是为什么?他俩就在午休时相互研讨起来,并比着看谁打造得好,在打一把好錾子上较劲。 支持一个,顶起 谢谢张耀杨老师支持! 杨建的这篇文章,应该说采访非常认真,写的全是参赛员工的心里话,反映很真实也全面,但文章的语言组织欠佳,成了一个个员工语言的罗列。没有写出苦比到乐比的明显变化.以前怎样苦现在如何乐,表现力不够.如果作好梳理,做到层次分明,好好修改,重新组织,完全是一篇好文章.个人意见,供参考. 引用第3楼蓝鹰于2008-09-18 20:13发表的:
杨建的这篇文章,应该说采访非常认真,写的全是参赛员工的心里话,反映很真实也全面,但文章的语言组织欠佳,成了一个个员工语言的罗列。没有写出苦比到乐比的明显变化.以前怎样苦现在如何乐,表现力不够.如果作好梳理,做到层次分明,好好修改,重新组织,完全是一篇好文章.个人意见,供参考.
王老师点评得太好了! 引用第3楼蓝鹰于2008-09-18 20:13发表的:
杨建的这篇文章,应该说采访非常认真,写的全是参赛员工的心里话,反映很真实也全面,但文章的语言组织欠佳,成了一个个员工语言的罗列。没有写出苦比到乐比的明显变化.以前怎样苦现在如何乐,表现力不够.如果作好梳理,做到层次分明,好好修改,重新组织,完全是一篇好文章.个人意见,供参考.
说得好,学习了。 谢谢王老师的点评! 谢谢各位老师支持! 文字在简练些就更好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