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农)福建宁德三都澳渔民的海上“浮城”生活
凌晨四点,东方微微泛白,万余座渔屋在海风中轻轻晃动,漾起波光粼粼。三都澳渔排的渔民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素有“海上明珠”之称的福建宁德三都澳,1991年大黄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后,海上养殖业悄然兴起。茫茫海域,海上渔排网箱养殖区渔户相连,绵延数十平方公里,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在这片美丽又浩大的“海上浮城”生活着近2万的渔民,流动着十几亿元资产。
腥味、枯燥、寂寞就是海上生活的写照
晨光微露,海上饵料交易运送饵料的船只往来穿梭,随处可见,工人们忙于饵料搬运、过驳,交易红火。“海上养殖基地内有13家饵料代理公司,今年来销售行情较好,最活跃时期每天交易量可达10万箱。”见记者来访,饵料代理商高飞热情的招呼记者。
高飞的住所,是记者看到最漂亮的渔屋,宽敞的客厅,木制吊顶、独立小隔间,杉木茶几、电视音响等家具电器应有尽有。高飞告诉记者,他是福州连江人,来这十多年,一直生活海上,住所里除了照料生活起居的阿姨,其余都是男性。
“每天早上4点起床,开始与饵料商进行交易,然后将饵料卖给周边海域的养殖户。夜里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平实吃住都在渔排,十天半个月偶尔上岸走走。”高飞笑着说,腥味、枯燥、寂寞就是海上生活的写照。
高飞的家人全都生活在岸上,他妻子曾经到渔屋住了两天,受不了屋子的摇晃和腥臭味,就收拾行李回家了,再也不愿意住海上。“海上生活最怕就是台风了,台风一来什么都没有,虽然收入高,但风险也非常的大。”高飞笑着对记者说。
渔城内有街巷、门牌,有社区管理机构
三都澳海上渔城,用塑料泡沫浮球和木板搭建,下为网箱养殖,上面可以住人,渔户相连,列队成阵,阡陌纵横,海风吹过或船只驶过,渔排随波荡漾。渔城内有街巷、门牌,有社区管理机构、海上110、超市、酒楼、卡拉OK厅等。
在渔城的一个海上超市,老板余碧珠一个人正在寂静中等待客人前来购物。相比饵料代理商高飞住所,余碧珠的住所则显杂乱、窄小,100多平米的小渔屋,堆放着纸箱和日用品,海风吹过渔屋阵阵晃动,吱吱作响。
余碧珠告诉记者,她老家在宁德福安甘棠,一个人在海上生活已有5个年头了,衣食住行全在海上。白天忙着做生意,晚上就看看电视或给孩子打打电话,海上交通不便,又没有帮工,一年之中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看看。
以前每天开着小船到各个渔排点游卖,后来才开超市。近年渔民生活富裕了,大家都到离这不远的城澳村购物,在这里购买最多就是啤酒,生意略为清淡。没有生意时,平常就只能这样等着。余碧珠对记者说。
“最牵挂的就是福安老家的3个孩子,打算明年回老家另谋生计,海上的生活真的过怕了”,余碧珠低声说道。
热闹的渔市隐藏生产风险
城澳村,海上养殖户的物资基地,从海上养殖区乘船仅需十分钟的时间,幕色下,码头船只运输繁忙,往来车辆嘈杂,随处可见正在兴建的渔排木阁,热闹的街道,渔家小酒家生意兴隆。
今年69岁陈文先先生,是福州长乐人,早些年到宁德养殖。4年前上岸开起“两岸商行”生活用品店,主要从长乐、霞浦三沙等进台湾货品买给渔民。
陈文先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批养殖渔民,长期海上生活,湿气很重,夏天如火炉,冬天如冰窖,年龄大了身体吃不消,现在海上养殖交儿子经营了,自已就开起这个小店。他说“海上渔民经济条件好,购买能力强,小店每年虽只能挣小小钱,但闲暇之余,摆起茶盘与朋友客商喝茶聊天,生活不错。
谈起养殖业,陈文先感触颇多。三都澳地域条件好,最适合大黄鱼生长,1991年至2000年是大黄鱼养殖最为辉煌时期,成为当地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今,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上万名海产养殖人员,随着海洋无序开发、养殖密度增大及污染等问题,海洋环境不断恶化,他担心养殖业在不久将来将面临更严峻的自然考验。
三都澳人工养殖区这座浮在海面上的城市,对游客而言,坐在随波荡漾的渔排上,把酒临风、品尝即捞即烹的海中奇珍,垂钓、赏鱼、娱乐休闲,奇趣天成,妙不可言。而对长期生活的渔民而言,却是充满风险和孤独寂寞的。
来源中新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