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明 发表于 2013-6-12 11:10:55

练就保障安全生产的“火眼金睛”

练就保障安全生产的“火眼金睛”      
王玉明
近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化肥厂分析车间分析三组被吉林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手捧奖状的女工们乐得合不拢嘴,都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保安全取得的成果。
分析三组现有35名女员工,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30岁,分布在全厂所有生产车间的分析岗位,承担着工厂19种出厂产品、40种入厂原料、13个环保监测点和产品中控分析任务。虽然岗位不显眼、工作也平凡,但是,她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如泰山。她们深知,在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炼化生产中,如果在分析中有一丝过错,那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如果在检测中有一点疏忽,就会给工厂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中,她们把当好化工安全生产的“眼睛”、及时发现安全生产隐患和产品质量瑕疵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为了练就一双保障安全生产的“火眼金睛”,她们学练结合,对岗位人员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从分析误差、数据处理、色谱分析、光度分析、安全分析、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每旬进行一次理论考核。每次考核后,对考核成绩进行排序,前五名嘉奖,考核成绩下降的人员给予处罚。通过考核,有效地提高了班组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还开展了“以老带新”、“导师带徒”活动,老师傅将操作步骤详细分解,现场手把手演示操作,一遍不行就两遍,直至徒弟会使用为止。合成气化验室赵金辉是后到岗位的,老师傅陈颖热心传帮带,将自己工作十几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实际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她,现场演示,手把手地教,使赵金辉很快熟悉岗位操作,生产任务完成出色。针对分析操作技术日新月异的实际,班组组织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先后组织学习了LIMS数据系统输入法、循环水项目分析、合成氨工艺流程、环保主要项目监控分析等专业知识。针对成品分析进口色谱操作难、遇到问题解决难的实际,班组把色谱维修中经历的疑难问题,归纳成册,分别对班组员工开“小灶”,进行专项指导,使员工分析技能迅速提高。
技术素质的提高,使班组员工个个都练就了一双保障安全生产的“火眼金睛”。在一次管线施工动火分析中,班组两名女员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检查动火点20米范围内的环境状况,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当她俩检查到一条运行管线时,一个时有时无微弱的声音引起了她俩的警觉。经过细心查找,终于找到了“吃吃”作响地漏点。原来,漏气的是一条氧气管线,若不及时发现,动火时就可能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现场的检修人员被她们高超的技术、严细的作风所感动,他们说“你们真是我们的保护神,有你们在就有我们命在!”
技术素质的提高,使班组员工个个都成为运用高端技术、使用新仪器设备的行家里手。工厂相继更新了合成气装置硫分析仪、丁辛醇装置原子吸收仪等新设备。班组员工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技术。合成气装置硫含量分析一直是在合成气采样后送到合成氨化验室测定,采样后不能立即分析,硫可能被吸附,造成测定结果准确度降低。TSN—2000型定硫仪投用后,班组员工及时准确分析脱硫塔脱硫前后合成气中硫的含量,工艺随时调整操作条件,保证了脱硫效果最优化。正丁醇产品样品在夏季水分偏高,影响安全生产,她们召开“诸葛亮会”,逐一分析取样数据、排查取样过程、改进取样方法,采取“取样防雨是关键、取样器皿要置换、取样路上精心看”的措施,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过硬的技术确保了班组连续8年实现零事故,练就的“火眼金睛”确保了每年21万次分析、检测无差错,班组建议提出并实施的“双人双仪器分析法”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推广。班组先后获得工厂“安全标准化”班组、吉林石化公司“五型”模范班组,吉林市“五一”巾帼标兵岗,吉林市“巾帼建功”二十年风采奖等荣誉称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练就保障安全生产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