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 发表于 2013-6-24 13:47:09

一字千金 “黄城根”难回“皇城根”

      “黄城根大街”曾计划恢复历史名称 终因高成本决定不改名———

  改个字不容易。 “黄城根大街”到底应不应该改回“皇城根”,看似是一个简单得只涉及一两个区、几条街道的小事,但是在记者的探访之下发现,这是真正的“一字千金”。正是由于它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小到身份证、房产证,最大不过是个路牌、招牌的更换,它所带来的成本却无法估量。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权衡之下,“皇”字的历史文化内涵能不能值这么多“钱”。

  老北京都知道“黄城根大街”原本就应该是“皇城根”,很多人在使用这个地名时,也常常“黄”与“皇”混淆。其实北京市规划委于2006年6月就拟将“黄”字改回“皇”字。但是今年6月21日,记者从市规划委得到消息,改名举措因成本过高已经停止。
  市规划委称,很多行政成本是无法用数据量化计算出的,“黄城根”一带的改名计划在比较了可能的成本与价值后,最终决定不改地名。
  “黄城根”的混乱
  “哎?难道不是‘皇上’的‘皇’?”在记者的询问下,行人吴先生倒退几步抬头看了看路牌,皱着眉头挠了挠脸。
  吴先生是个“老北京”。1996年北京西站修建之前,他家的四合院就在现在西站的位置。今年57岁的他从小不知道来过多少次皇城根一代,但从没注意过“皇城根”与“黄城根”的名称问题。
  “不应该呀?可是那儿不就叫‘皇城根’吗。”吴先生指着街对面的一段红色断墙说。不远处,是一段写着“皇城根遗址公园”的断墙,墙后面的马路另一头,“东黄城根南大街”的路牌旁边是“皇城饺子馆”的大招牌。
  小李在西黄城根大街上班,自己如今已经习惯了“黄”、“皇”二字的混用,反正一说就知道是哪儿。他个人觉得,东黄城根大街一带比西黄城根大街一带混用的现象更多,自己私下也推测过也许这是因为皇城根遗址公园是在东街,提醒着那一带的人“黄城根”的起源。
  改不改名对小李来说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在他看来,写出这个地方大家就知道是哪儿,这就够了,就起到名字的用途了。
  市民希望统一地名
  但有些人则仔细得多。
  在西黄城根南大街居住的一位82岁的老人说,他小的时候“黄城根”就已经是这几个字了。但直到现在,不管是街边的招牌还是公园,都叫做“皇城根”,包括他们自己写自己的地址时,也经常用“皇”字。
  “为什么?就因为这地方本来就是‘皇城根’!”这位老人说,别说北京人,就是外地人都知道皇城根是哪几个字。站在皇城根上,路牌却是“黄城根”,他觉得应该把名字改回来。
  “是‘西黄城根小学’,不是‘西皇城根小学’。”刘女士的孩子在西黄城根小学就读,她曾这样在网上纠正另一名打听这所学校师资的家长。
  已经建校109年的西黄城根小学位于西黄城根北街,前身为创建于1904年的内务府三旗初等第六小学堂。小学的对面是1905年创建的北京四中。这所培养出陈景润和北岛等著名人物的中学,每年有95%左右的毕业生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我当年天天都在研究这些,学区房啊、户口地址啊、学校历史和师资啊……反正就是想让孩子上个好点的学校呗。”刘女士说,包括户口本地址、学区房的房产证上的地址等等,这些地址上的每个字都决定着自己的孩子到底能不能读上他们的目标学校。“再说,别人写错了学校名字就像他们写错了我儿子的名字一样,别扭。”刘女士说,她支持将“黄城根”区域统一改名。
  这笔账,至少得上千万?
  黄城根大街区域共涉及四条街道,即“东黄城根北街”、“东黄城根南街”、“西黄城根北街”和“西黄城根南街”,总长度约为4000余米。据黄城根北街社区居委会的值班人员介绍,仅该区便有2000余户居民。
  北京市公安系统一位林姓工作人员表示,若更改地名,包含街道名称的法律和制度效力的凭证和证明都需要修改,比如沿街所有的路牌、门牌号,相关政府机构的招牌,以及沿路涉及的公交车站牌和车内的车站目录等。政府公章、文件、信息等也均要做相应更换。他说,涉及街道名称的交通系统数据需要修改,如各种相关的地图的修改,这又涉及多个GPS导航生产厂家的地图更新成本。
  居民证件信息方面,最重要的即是房产证的更改、户口本的更改、相关档案信息的更改、社会各项相关保险信息的更改等。
  林姓工作人员说,由于户口本、房产证等居民信息证明是需要居民亲自去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修改,包括居民请假、办理各处手续排队等等诸多事宜也会影响市民的收入。
  林姓工作人员说,其实,真正的成本包括很多,经济往往是小头,在行政过程中耗费的成本才是大头,政策的制定需要非常复杂的一系列工作和各部门协调。由于行政成本的构成过于复杂,需要政府专门组织改名研究会来讨论、计算,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出来大致的结果,但真正一个政策过程所花费的成本一般需要政策执行基本完毕之后才能计算得出,街道只是一个处级单位,这个级别的改动,一般整体成本少说也有千万元。
  说法
  恢复原名未必能恢复历史
  经济成本并非首要因素
  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泰然对记者说,把“黄城根”改回“皇城根”的提案的出发点是尊重历史,花再多的钱也是应该的。综合经济成本和行政成本后,是否应该改名,最主要是看这个成本花得值不值得。
  改名一般会非常慎重,因为这是一个耗时长、涉及面广的大工程。市规划委的值班人员说,北京的地名更改,是依据《北京市地名管理条例》和相关的地名条例规定进行的,由北京市规划委牵头组织,但很多具体事宜则由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共同完成。
  “其实,经济并不是在为某地进行改名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北京市规划委说,有的改名耗费巨大,但为了历史文化等原因,也要改;有的改名有赞助商替政府出钱,但也不能改。当时黄城根区域改名的成本核算,是东城区城政府进行的。最后政府多个部门经过数次研究讨论,综合衡量了各方面因素后,才作出维持现状的决定。
  应该先估量改名的历史意义
  “其实,名字级别越小,改起来成本越高。”林姓公安系统工作人员说,因为如果是更改国名,主要涉及的是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度问题。而如果是修改省市名称,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政府之间行政区域划分、政府管理信息的交接。他说,最麻烦的是街道名称之类级别比较小的名称的修改,这涉及具体的使用者,便会牵涉很多问题,比如具体某个居民的事物处理甚至民事、商业纠纷问题等,这些是改名的隐藏成本。
  林姓工作人员举例说,改名后,相关政府部门会通知各街道各居民做身份信息更改,并通知各商户做相关的工商注册信息的更改。但各家收到通知的顺序总有先后之分,比如街上的带“黄城根”字样的老字号商户,在没来得及注册新名字的情况下,被人恶意抢注了“皇城根”字样的名称,就会面临老字号信誉被抢占的风险,根据经验,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给老字号带来巨大的营业额损失。
  “打官司可得是你自己去打,这其中就要耗费多少成本?”他说,倘若碰到信息名称对不上出了问题,是居民自己拿着各种证明去找各个部门协调、开证明。很多都是小事,但因为是以市民为主体去处理,所以会出现很多“麻烦事”。
  在林姓工作人员看来,行政成本很大一部分是隐藏成本,无法估量,因为问题只会出现在改名之后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改名前一定要提前估算好改这个地名的意义是否大于政府和市民等各方面为此付出的代价。
  北京市规划委说,地名上的时代烙印,也是地名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市政府综合了改名的意义和各方面的成本进行了多次讨论后,决定“黄城根”一带暂时维持现状。
  “黄”字也有历史价值
  “既然已经改了,就没有必要恢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专家于建嵘也同意北京市政府的看法,民国时期将“皇城根”一带均改为“黄城根”,是为了政治意义上的反皇权,这其实也是一种历史价值。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剑雄认为,从保存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当时是用原来的名称更好。但从实际出发,也得考虑社会成本等因素。而且即使恢复原名,也未必能起到恢复历史的作用。
  葛剑雄说,此类事情不如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比如,可以选择以竖碑或刻立铭牌的方式,来说明此处的原名,并简介此地历史。这是一种有一定效果而且简单易行的手段。要有正确的理念,也要将理念变成可行的办法。
  源起
  政协委员提案规划委牵头
  2006年6月13日,北京市规划委开始对“黄城根”区域恢复历史名称进行公示。市规划委称,此次举措源于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一份委员提案。
  “是我提交的。”当年提交此份提案的政协委员,是北京市政协的第十届委员陈慧。时隔7年,她仍然记得当时提案的过程。
  陈慧对记者说,此项提案是她代表九三学社提交的,是当年多人商议的结果。他们当时认为,在皇城根一代,“黄”、“皇”二字一直处于混淆使用的状态。作为一个历史地点,“‘黄城根’地区的数个名字印证了历史的变迁”,应该“正本清源,统一使用‘皇城’这一地名,将‘黄城根’恢复‘皇城根’历史名称”。
  市规划委表示,“黄城根”地名更改一事,他们负责的工作是牵头组织。由于当时有关部门拟同意提案意见,于是市规划委对四条道路的改名方案进行了六天的公示。
  香港《大公报》最先注意到了地名更改一事“黄了”。2010年12月,《大公报》发表文章《“黄城根”还是“皇城根”》,提到“不知何种原因,至今那些路牌、门牌、标牌仍然没有改正过来。”
  陈慧说,当时市规划委给了她回执,上面的大致内容是对此事没能进行下去的解释。由于年代久远,她已经忘了当时市规划委回执的具体内容,但“看了内容后,我能理解他们”。最后她将此回执寄给了九三学社。
  链接
  “黄城根”改于民国年间
  “皇城根”地名历史可追溯至元大都时期。元大都时期的皇城称为“萧墙”,对皇宫起着护卫作用,利于皇城与民间的防卫分隔,供士兵巡护。
  从元代起,北京城以三道城墙围出了紫禁城、皇城和外城三个部分。最里面的部分是紫禁城,即如今的故宫;最外面的是外城,即如今的二环路,中间则为皇城。
  最内侧的紫禁城的城墙至今保存完好。最外侧的城墙,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其位置即在二环路上。内城和外城之间皇城的城墙,于20世纪初被拆除以后,至今不知其具体位置所在。2000年,王府井大街二期工程施工中,明朝东皇城墙的多处遗址被发现,现在的皇城根遗址公园就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而来的。
  明清时期,北京皇城的四个城门分别是南边的天安门、北边的地安门、东边的东安门和西边的西安门。皇城正面为天街御道,即长安街;东西两侧和北侧的街道分别称为东皇城根、西皇城根和北皇城根。
  与皇城根有关的街道共四条,即“东皇城根北街”、“东皇城根南街”、“西皇城根北街”和“西皇城根南街”。
  其中“东皇城根”即“东黄城根北街”和“东黄城根南街”,明朝时称为“火道半边街”,清朝时称“东安门外北夹道”,民国时则普遍称为“东皇城根”。
  而“西皇城根”包括的“西黄城根北街”和“西黄城根南街”在明朝时名字是“皇墙西大街”,清朝时被叫做“皇城西城根”。
  1911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皇城根”地名便被改为“黄城根”。至今,北京的皇城根一代,四条路的路牌均写的是“黄城根”。
  内存
  近年地名更改回顾
  2012年深圳市深惠路更名龙岗路
  深圳市龙岗交通运输局透露,龙岗大道更名工程中,对包括龙岗大道沿线35公里已有的271块路名牌及相关39条道路涉及“深惠路”信息的各类道路指示牌共699块进行更换,总花费为300万元。
  原深惠路沿线有1500多家个体工商户,1000多家企业,龙岗方面在2009年测算显示,深惠路改名后,门牌号和营业执照更换的直接成本为500万元,间接成本为1500万元。
  龙岗交通运输局透露,经过招标,龙岗大道路牌更换的制作和人工费用总计300万元。
  2010年湖北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获国务院审批
  “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是国家园林城市。襄阳市(原襄樊市)即以古襄阳、古樊城为中心。
  2010年云南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获国务院批准
  位于云南西部的芒市(原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是一个多民族的边境县市,有“孔雀之乡”“咖啡之乡”之称,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重要门户,与缅甸接壤。芒市市委书记蔡四宏介绍,由于“潞西”在地名使用上造成多重混淆,“芒市”作为潞西市的历史地名,在各地各界有普遍认同感和知名度。
来源:北青网

李明原创港 发表于 2013-7-18 10:18:43

喂喂哦,不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字千金 “黄城根”难回“皇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