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短不惟短 意新方赏心
文以载道,文风是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怎样改进文风?其一,当长则长、宜短则短,求短而不惟短;其二,采写扎实、求真务实,重在“实”;其三,倡导新风、不落窠臼,突出“新”。
随着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全面展开,一批深入基层的优秀新闻作品带着质朴清新之气、求真务实之风见诸报端,《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就是其中的一篇。
从“短”中遵循传播规律:求短而不惟短
按照常识来讲,新闻当然是越短越好。但新闻报道的长短并不是衡量新闻优劣的重要标准。新闻报道应求短而不惟短。《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在字数上属于比较长的新闻作品,但从它的社会意义、新闻要素、写作手法以及主题的深刻性上来讲,不失为一篇新闻精品。
报道运用了小故事的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说,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有生动的故事。换言之,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生硬、死板、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一文中出现的龙塘乡“农民两占乡政府”以及桐梓坡村民主决定修建“感恩桥”的故事,用简练的笔墨讲述了鲜活的小故事,巧妙穿插于文中,读来生动活泼,各种情节一一再现,形成清新、自然、有张力的文风,也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报道也很注意句式的变化,有多处长短句交错和独句成段。长短相间的句式产生了语言上的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独句成段的写法突出了题旨,表达了报道态度。独句成段之后,字句简短、节奏明快,特别是在视觉上显得更加醒目。如:
“瓮安不安。”
“积案过多,积怨过深,积重难返。”
“打天下,取决于民心向背。
坐天下,靠的是天下归心。”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巧妙借用了诗词古语。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古诗词的引用让文章增添了文化积淀,独句成段的处理手法增加了语言节奏感和情感影响力。
报道还运用对比手法,使言外之意不言自明,省去多余笔墨。记者在“猴场会议”旧址看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字迹,由穷苦百姓反对阶级压迫、起而革命的历史,重申失去民心也将丢掉江山的道理;由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政权——桐梓坡农会,对比70多年后同样发生在桐梓坡村的“一事一议”的民主实践,指出让人民当家做主是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理想。
从“实”中捍卫新闻生命:文风实与作风实
文风是作风的镜子。文风背后是思想,思想来源是实践,可以说对文风的改进其实是一个切入点,背后有广阔纵深。改文风提倡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文风中走出来,用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要在“短”“实”“新”中体现真知灼见。这份真知灼见,需要的是对采访素材进行一番艰苦的独立思考和有机消化,更是与新闻的源头——基层群众生活的血肉联系。因为最丰富的新闻矿藏在基层,在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底层,在那些接地气儿、有泥土味儿的地方。记者要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去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感受到真实的感情,才能写出真正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闻作品。
转作风是改文风的关键。只有作风实了,文风才不会虚。新闻工作者转变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下基层,不仅做到身入还要做到心入。把踏实肯干、戒骄戒躁的作风牢记在心,落实在身,以平等的姿态与群众沟通,见微知著,实现由微观基层与宏观大局的对接。
《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的记者深入瓮安9个乡镇,数十个村寨、矿山、学校,先后采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包括村民李文银老汉、外出务工青年张荣华、党员何清学、养猪户谭振贤、桐梓坡村村支书王世村等人,特别是重点采访了临危受命的县委书记龙长春,2005年由于搬迁处置不善曾被群众扣留两天的时任县长王勤,以及陈昌旭这三任瓮安县委书记等重要当事人,还到乡信访接待室旁听了基层干部调解农民土地纠纷的全过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鲜活的事例、生动的细节,最重要的是踏实的采访作风,为稿件客观真实的文风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新”中树立新闻品格:意新方才赏心
这里的“新”,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一篇报道如果不涉及新情况、触及新矛盾,没有新发现、新思想、新感悟,看不到认识问题的新角度,报道便失去了意义,没有了灵魂。
首先,新文风需要不断拓宽报道视野。这就要减少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的报道量,增加一线报道和基层报道。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采写出有血有肉、接地气的精品。《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有一条清晰的思维链条,即通过瓮安的今昔对比,总结出“瓮安事件”的惨痛教训和事件发生后由执政理念变化带来的“浴火重生”的宝贵经验。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背后,跳出事件本身进行报道,并探寻其深层次的因果脉络,文章立意深远,视野宏阔。
其次,新文风需要调整创新报道视角。新闻素材同质化和报道平台多样化,是新闻媒体面临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好第二落点,对同质化新闻做延伸报道,调整和创新报道视角显得尤为重要。
“瓮安事件”虽然已成“过去时”,但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几年过去了,瓮安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官民警民关系怎样?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没有得到尊重维护?这些问题非常值得追寻。
瓮安及同类事件暴露出一些地方发展方式对群众利益的忽视和损害,反映了一些基层执政者在执政理念、素质和方法上的错位脱节,报道站在纵观全局的视角,对典型事件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剖析,进行了普适性、反思性的解读。
改文风就是要摒弃宏大叙事、爱讲官话、空话和套话的陋习,将鲜活的新闻事件用视觉化、故事化、情感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强调细节的力量,提倡白描的手法,用灵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反映社会现实。
《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一文在“短”中遵循新闻规律,从“实”中捍卫新闻生命,从“新”中树立新闻品格,彰显了清新文风的时代精髓和现实意义。
(作者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西藏日报》总编室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