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原创港 发表于 2013-6-29 14:08:38

微视角透视大世界 微细节折射大道理

从今年初开始,人民日报经济版新推专栏——“微经济·小故事大视野”,该专栏透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用小故事的形式,透视表象背后的深层问题,分析探讨解决之道,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建建言献策。从截至5月8日刊出的13篇文章来看,在内容上,从小视角切入,通过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小故事,求解经济问题之困;在语言表达上,或是一问一答,或是轻松表述,给人以亲切感;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以开放的视角,让读者发表见解,阐述观点,汇聚大众智慧,达成深层互动,用微视角透视大世界,用微细节折射大道理。这一随笔式的文体,打破了以往经济报道宏观、厚重的一统格局,增添了新品种,提供了新尝试,同时带给人思考和启示。该栏目一经刊出,便引发读者的广泛关注。

小切口反思大道理,在轻松氛围中实现价值传播。经济新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度最高的新闻类别之一,然而部分经济新闻报道却难以令读者满意,要么罗列数字、满纸专业术语,要么流于模式化、空洞化,使读者感觉专业深奥、枯燥无味。“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成为多数媒体经济新闻报道的通病。经济报道如何改文风,如何变得鲜活生动,进而吸引读者的关注,是采编人员面对的一道难题。经济版推出的“微经济·小故事大视野”专栏,在话题方面抓取与民众生活贴得最近的经济现象,以讲故事的形式突出贴近性,有效地吸引了读者关注,是一次打破常规、变枯燥为鲜活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像《舌尖上的内需》一文,作者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认识了云南诺邓火腿,又通过在淘宝购买诺邓火腿的经历,了解到一部纪录片为店家带来的惊人销量,进而产生让文化产品带动内需的思考。还有《公交卡小额支付卡在哪儿》,从公交卡的种种不便,分析微经济中蕴藏的大商机,以公交卡安全、便利、方便百姓的视角,谈促进消费这样的大话题。两篇文章都围绕扩内需、促消费,较之高屋建瓴的阐述和板着面孔的说教,这种形式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了价值传播,使人感到亲切,也让人容易接受。这方面还有《打折“陷阱”,黑你没商量》、《给半价站票算算账》、《洗衣机坏了,修还是买?》、《推销电话卡轰炸几时休》等,都是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故事,反思当今经济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说感受,重启示,在为整个版面增添一份轻松的同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积极探索表达创新,通过软处理让硬话题更具吸引力。同样的新闻源,通过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在媒体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表达上一个小小的创新,会使整篇报道达到“置顶”的效果。可以说,表达创新是媒体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法宝。“微经济·小故事大视野”专栏的每篇文章不仅切口小,在语言表达上更是注重运用群众语言,将硬话题进行软处理,用小故事反思大道理,产生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像《二十几岁,买房还是创业》中有这样的描述:

同学小聚,席间总绕不过房子这个话题。这个星期,有位“创业帮”的好友也终于加入了“房奴”行列。毕业后他一度想从父母那拿些钱投入创业,但他的父母坚持让他只能用家里的钱买房结婚。看着近期又节节升高的房价,他也妥协了,当起了打工仔和“房奴”。

多数年轻人爱买房,不爱创业,一个小倾向,却折射了大问题。如何改善创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让创业不再是场大冒险,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创业和创新,关乎整个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再如,《请假,真的有点难》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我表弟在石家庄一家制药厂工作,无论什么时候给他打电话,只要打通,他不是在上班的路上,就是在下班的路上,而打不通的时候是因为他上班时不许带手机。我问他啥时候能休假,他说:“表哥啊,我跟厂子说想休假就能休假?人家不开了我就不错了。我要买房子娶媳妇,没钱怎么行?”也是,当前的劳资关系中,资方强势、劳方弱势的地位未有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很容易就转移到在职工人身上。

还有《破解打车难,如何出招》中是以对话开头的:“嘿,跟哪儿呢?”“在新光天地盖章呢。”“我今天去早了,没盖上,一会儿再去盖。”两个北京的出租车师傅进行着这样的对话。

“盖章”是北京市朝阳区新光天地商场针对来商场载客出租车的奖励活动,每一次“盖章”会对出租车有一个价值10元的奖品。

这些文章,在表达上迎合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用“软处理”的方式,使“硬话题”不再硬邦邦、冷冰冰,而是有了生命的温度,这种“亲民”的姿态,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引导读者阅读、思考、讨论中,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促进报网深度融合,以开放的姿态搭建建言献策的百姓平台。“微经济·小故事大视野”专栏,选取百姓关注、生活中难解的经济问题,在借助党报阵地做出正面引导的同时,每篇文章后面还配发了“微评”,汇聚网络民意,并进行正向提纯,再通过理性的渠道把虚拟的网络能量释放到现实社会中来,让“网络正能量”与主流声音合拍共舞,这样的互动体现了党报的开放姿态,也凸显了网络社会的“群体智慧”,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像4月9日的《飞信为何飞不起来》,从飞信的辉煌到衰落说开去,深入分析了飞信衰败的深层原因,同时以微信的快速壮大为例,阐述创新思维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动力,话题贴近人们的日常通讯生活,同时引发人们对创新重要性的思考。微评中网友@繁华暮雪说道: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最容易导致垄断等恶性竞争的出现,且很难革除,唯有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去除垄断,解除老大思想,市场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为消费者服务,才有未来。这样的深度评析触碰到了市场机制弊端,非常有见地。

再如4月2日的《破解打车难,如何出招》,报道了新光天地商场通过奖品激励,在商场、顾客和出租车司机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经济循环的创新举措。网友@愚以待评论说:特许经营不应是将公共资源配置到少数企业手中,因为如果少数企业掌控了大量的出租车营运权,易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最终形成少数人坐收暴利,一线员工生计艰辛,普通群众打车难的尴尬局面。网友@李卓群zq认为:客观来看,如果出租车市场完全放开,可能会因为缺乏管理而产生价格不一、安全风险等问题,管理是必须的。但是,出租车公司不应拿着国家赋予的垄断资源过分牟利。应该更注重公共服务,而不是通过高额份子钱逐利,少数人获利,消费者和出租车师傅受苦的局面应该改变。

这些有观点且具代表性的网友评论,拓展了报道的视角,并带给了读者权威声音以外的社会观点,进而形成对报道内容支撑,在集纳大众智慧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夯实了报道本身的社会根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3-8-7 12:48: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视角透视大世界 微细节折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