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原创港 发表于 2013-6-29 14:17:38

报道要怀敬畏之心

《中国新闻出版报》: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线索来源有哪些?

孟宪励:目前,食品安全的新闻线索大致分为4个来源:一是以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短信等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信源,这一信源具有自发、随即、草根的特点,信息面广、话题黏合性强、传播力大,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选题的富矿;二是记者通过对食品企业生产、流通、宣传、管理等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研究发现的线索;三是受众反映的线索;四是采编人员在会议、工作、生活、旅行中捕获到的一些线索或信息。这4个方面基本保证了媒体有充足的信源。

《中国新闻出版报》:食品安全报道的选题标准有哪些?

孟宪励:至于选题的大小、关注度的冷热,媒体一般会依据各自的报道原则,对一个时间单元内从党和政府、公众热切关注这两个标准进行全盘考虑,会依据选题社会意义、价值大小、关注度高低,同时结合媒体的出版时效、版面定位,决定是采取重点报道、一般报道,是单独一篇还是系列报道,以及是深度调查还是时评社论等不同的表达样式。

《中国新闻出版报》:目前食品安全报道存在哪些问题?

孟宪励:我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事实的职业精神弱化,对轰动效应的过度追求,妨碍了科学求证、追根问底的职业精神。记者听到一点风声就是雨,而不是真正地“钉进去”、下工夫研究,往往导致事实不准、瑕疵很多,甚至出现虚假新闻。

二是敬畏科学的信仰迷失。主要表现在对现代食品工业的某些看似不健康的技术进行夸大,或者只讲一点不顾其他,这也是食品界研究、生产、监管人士最为反感的地方。比如,公众对添加剂等普及就不是很全面、很科学,至今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误区。

《中国新闻出版报》:虽然食品安全报道大多数针对的是个例,但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一些行业造成负面影响,您认为,媒体应如何平衡这种个案和全行业的矛盾?

孟宪励:如果说上一个问题是关于媒体具体的技术操作层面,是“术”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宏观把握层面,属于“道”的问题。一名媒体把关人确实应有一种使命担当,应自觉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行业建设的角度审慎处理食品问题报道。能否正确地处理好企业个案与行业整体的矛盾是重要方面,也是判断一个媒体高下优劣的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企业存在的问题带有行业性、全局性的特征,媒体应谨慎报道,不能仅凭一两个所谓业内人士的报料,而必须360度采访,不可偏听偏信。因为不排除一些报料是由于业界人士个人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故意所为,其中的片面在所难免,媒体须有独立的判断。如果是一个行业性的潜规则,媒体则应大胆披露,绝不能心慈手软。如果这个行业是以牺牲消费者健康为代价换取利润,那么,这个潜规则就必须被剔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3-8-7 12:51:0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报道要怀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