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期)维修工为啥“喜新厌旧”?
维修工为啥“喜新厌旧”?维修工素有“机械医生”、“设备保护神”之称,大伙称赞他们心灵手巧,不仅能排除故障,而且还能将破损的零件修旧复新。然后也有不少维修工师傅却“蜕变”成安装工,他们将出现故障的零件拆下,不解体,不维修就丢进废料堆,更换上新的零件总成,只要设备恢复正常运转就算完成任务交差了。这种现象在维修工中被戏称为“喜新厌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呈蔓延趋势,致使生产成本难以控制,维修工的动手能力也逐渐退化。
为啥会这种“喜新厌旧”的现象呢?7月2日下午,笔者到安徽电建一公司机械化大修厂钳工班进行采访。
技能应及时升级
采访时正好赶上班长陈斌和几个小伙子调试液压泵。我说明来意后,陈班长点点头,指着试验台上的液压泵介绍:这台进口吊车的主泵,曾让他和同事们吃尽了苦头。国外厂商为利润最大化,只提供一张吊车的操作说明书,油路图、液压泵结构图、压力数据等等都不提供,出现故障后让修理工无法下手,向其咨询,也是支支吾吾,含糊不清。目的是让花大钱请他们“出诊”,购买昂贵的总成件。
陈班长他们为此成立攻关小组,历经数年的研究和摸索,摸透进口吊车的脾气习性,熟练掌握液压元件的修复技术,还建立修理数据库。现在这类吊车出现故障,测过压力,便能知道哪一个附件出了毛病,从数据库里调出油封等易损件的规格型号参数,更换易损件就能排除故障。
陈斌告诉笔者,对修理工“喜新厌旧”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原因。机械设备日新月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修理技能如果不能与日俱增,及时升级的话,想修旧复新,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从心。提高修理工技能,班组是关键,在落实传、帮、带的同时,还要送职工出去“充电”,回来后再教会其他同事。
激励机制不可或缺
“修复废旧零件总成劳神费力,还有一定风险。如果没有制度和激励,谁愿意去修呢?”档长李春说。
李春的话还没说完,其他几位师傅就争着“倒苦水”。抢修设备都是火烧眉毛的急活,修复破损附件需要时间。有不少人都有因为修复的太慢,挨领导批评的经历。好心被误解成技术不行,心里有苦倒不出啊!
针对这种现象,钳工班将破损的零件总成从施工现场带回班组修复,留着备用。既节省了维修时间,又降低了成本。
把好零件总成件更换的鉴定关,形成制度,“喜新厌旧”的现象得到控制。李春他们要更换零件须经过主修人、档长、质检员、技术员“四级鉴定”。特殊总成的更换还需厂部鉴定核准。
褒奖“修旧复新”。厂部、班组视修复难度、价值给予修复者经济上的奖励。除此之外,每季度还评选“成本明星”,戴红花,通报嘉奖,让修复人“名利双收”。尝到“甜头”后,大伙谁还“喜新厌旧”呢?(夏忠) 学习夏老师的文章! 恭喜夏忠老师 谢谢鼓励。感谢编辑老师精心修改! 恭喜夏老师! 祝贺老师 学习。 学习,领悟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