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一对一家教机构老师曝内幕
“我很同情杨女士,在杭城的一对一辅导机构里,这样的家长有很多,我给你们打电话,是希望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这些所谓的一对一教育机构是怎么回事。”
昨天上午,黄敏(化名)老师在看了本报19日B6版头条《2万元补了101次课,儿子连个职高都没考上》的报道后,主动打来电话,讲述了她在杭城某家一对一辅导机构做兼职老师的亲身经历,因为不想昧着良心,今年暑假她拒绝了培训机构的重金聘请。
“一对一”教英语,教学环境相当嘈杂
黄敏说,她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外语教学,平时在自己家里做一对一家教。去年,她的一个朋友受聘于杭城一家一对一辅导培训机构,担任营销顾问,说缺少高三英语老师,让她去帮忙。推脱不了,黄老师就答应了。于是,她在该机构任教寒假班和春季班。
“当我第一次走进一对一培训教室的大门时,惊愕地发现,偌大的一间教室里(按普通学校的标准,能坐50名左右的学生),竟然已经有四位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了。每位老师讲话的声音互相之间都听得清清楚楚,而且教的科目互不相同。”
黄老师的第一个感觉是失望!“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学生怎能静心学习?况且我所辅导的学生要练听力,应当有一间单独的小屋才行。”黄老师向培训中心提出要求,结果不了了之。于是,她无法训练该学生的听力。
咨询师三寸不烂之舌,不管成绩多差,来者不拒
黄老师说,在一对一辅导机构里,往往有三拨人马,最主要的是营销员,也叫咨询师,主要负责广告宣传,特别是接待家长和学生。还有两拨是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
“家长是否报你这个机构,全靠咨询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夸奖自己机构的老师是如何好,能提高孩子多少分(其实这些信息里很少是真的,因为难以验证),只要说得家长心动,家长就会交费报名。”
黄老师说,该机构有时一周营业额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因此好的咨询师工资相当高,一年10万~20万元均有。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进重高,或者重点大学,这些咨询师往往给予很多承诺。”黄老师说,她教了两期,带了大概10个学生,“家长的愿望是考上重高,但这些学生没有一个能进重高,只要上过一两节课,我就知道他们根本不可能进重高。”
家长盲目报班,钱肯定买不到分数
黄老师说,现在一对一辅导很热,是因为家长很迫切,希望孩子通过这样的重点辅导考上重高。“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盲目报班拔苗助长,很多孩子其实是父母害的。”
黄老师曾教过一个孩子,是他爸爸在40岁时生的,中年得子,宠得不行,初中没学好,花钱进了一所重高,希望高考时能上一所普通大学,高一时一对一补习英语。
“我测了一下他的基础,初中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虽然一个星期只上一次,他完成学校作业后,根本来不及做我布置的作业。”黄老师跟家长做了沟通,说这个孩子的成绩最多考个技校或者职高,读重高太难了。
家长没听黄老师的,心甘情愿掏钱,机构马上又给他换了一位老师。
在职老师是来赚外快的,学生不管程度高低,都说好话
黄老师说,在一对一辅导机构里,有很多在职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都是出来赚外快的,所以机构塞过来的学生,不管成绩好坏,都得教。
“推托的次数不能太多啊,不然机构会不满意,到时候你就得走人。”黄老师说,大部分来上课的老师,是为了改善生活,他们一般不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程度低,再教也考不上重高,这样会砸了饭碗的。
“我这个人比较直,不说心里不痛快,说了就是拆机构的台,所以今年暑假他们还要请我去上课,我找借口推掉了,我实在不能昧着良心干这事。”
黄老师说,家长千万不要冲动,名师不会轻易现身,“真正高水平的老师来得不多,他们工作忙,科研任务重,对自我教学的境界要求颇高,一般的学生也不收。”
家长最关心教学效果,但培训机构不太关心。“一对一辅导都是先付费后上课的,孩子最终能否考上,很难定论是谁的对错。”黄老师说,只要孩子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他们会任意找一个借口推脱,比如说“你的孩子不用功,该背的没背”。
黄老师告诫家长,从教育的本质说,任何老师都无法保证学生一定能考上好的学校,读书七分在孩子,三分在老师。“孩子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跟着学校老师学习,培训机构只能起到巩固知识、辅导作业的作用,而不能把它当作考进名校的救命稻草。”
别让孩子“被学习”
自从19日揭出了杭州一对一家教辅导机构的内幕,编辑部电话异常热。令我们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家长都是来讨文中提到的一位兼职家教的电话,有的还找上门来。而他们的意图表露很明显:“请个好家教,孩子读重高就有希望了”。
这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家长们对名师的追逐,正是催生久盛不衰的家教市场的源泉。问题是,这其中供需双方的信息多年来始终是不对称的:家长们投重金请名师,孩子成绩好也请,成绩差更不用说,都希望有人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点石成金”。可记者采访后发现,真正的好老师一般是很少做家教的,有也仅仅教极少数好友亲朋的孩子。而市面上家教机构就是利用了家长们的“名师情结”,做出了很多不实际的承诺,最终诱惑了家长。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们都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莫大期望,希望孩子上重点高中、进重点大学,将来当个体面又轻松的“白领”。为了这个良好愿望,家长们愿意节衣缩食,下重金请家教,可事实证明,很多孩子请了家教,效果却不明显,有的成绩反而退步,原因就在于他们是“被学习”的。
谁都知道,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学习,才能激发孩子无穷的激情和创造力。可现实是,当今的孩子比前几代人都学得累。有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近10年学习压力有增无减,因为近八成的父母要求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这种无形的压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养成。
家长们想把请家教当成让孩子考进名校的救命稻草,却忘了,教育本身就像成年人相亲,是非常追求感性的,再优秀的家教老师,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假如不能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再怎么上“家教”,效果也是枉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上名校已不一定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太多的鲜活实例告诉我们,业界、学界的佼佼者,不一定都由名校一路走来。只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被学习”的状态,相信这样的孩子哪怕他一时考试失利读了普通中学,或者职高,今后仍能逮住机会照样成才。
来源新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