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pzp 发表于 2013-7-10 11:25:12

好的企业文化和机制是交班前提



最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卸任,交棒80后女儿刘畅,再次引发社会对民企交接班话题的关注。

  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正处于一代创业者退出、二代接班的交接阶段。眼看各种“交棒大戏”不断上演,从史玉柱到马云,从马蔚华到刘永好,中国各行各业、各种经营体制的企业都在进行着一轮新旧交替的换血。

  在企业的交接班中,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引进职业经理人,如何引进职业团队,打造“百年企业”正成为民企做大做强一个重要命题。

  民企传承

  第一代要把品牌做好

  碧桂园杨国强、杨惠妍父女;娃哈哈宗庆后宗馥莉父女;新希望刘永好刘畅父女……一大批改革开放后“50后”创立的民企,随着时间推移,正面临着如何将企业顺畅平稳传递给他们70后、乃至80后子女的大问题。

  据2011年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有300多万家私营企业,其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然而,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延续到第二代。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中也指出,有超过三成的企业主子女明确表示“没意愿接班”,近一半的二代表示“不知道”该不该接,真正有想接班的,只占到16%。企业的传承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中国民营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命题。

  针对民企二代“传承”问题,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认为,首先第一代要把品牌做好,其次要做好企业文化。靠传承企业文化来打造百年基业。“集团要关爱员工,倡导公益,这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张茵谈到,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好的企业文化及机制,这样下一代才能喜欢这个行业。

  “传承是民企都要面对的问题。第一代退出,第二代要接班,我一直在观察成功与不成功的例子。”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认为,二代不愿接班的问题一方面跟整个宏观环境有关系;另外,和两代人相互间的沟通、定位、理念、价值观也有很大关系。

  香港百年老字号“李锦记”第四代传人之一李惠森曾预测,未来5到10年,中国式家族企业面临着新老交替、企业交接等一系列挑战。要迎接这些挑战,管理创新,特别是融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是关键之一。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曾说,民企二代有的对管理公司根本没有兴趣。如果硬要他们接班,既害了公司长远发展,也可能害了他自己。冯仑认为,这对一代创业者的心理考验,超过他们所面对的任何商业难题。

  对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专业人才,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说,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大了,每一个企业家更多要关注引入各种经营人才,专业人才。真正的百年企业更多是家族企业,而家族企业跟现代企业是不矛盾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核心还是要选对人。

  创造一种合理的机制,通过机制来选拔人。这个被民营企业家经常念叨的管理理念,在美的集团发挥了核裂变的效应。

  去年8月,美的集团正式对外宣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何享健不再担任集团董事长一职,由方洪波接任集团董事长。同时,方洪波一并担任上市公司美的电器的董事长和总裁两职。为了让新管理团队能放手发挥,何享健不再进入美的集团董事会。

  把权力交接给职业经理人而不是二代,推进管控模式的改变,美的可谓给民企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典范。

  借政策东风

  支持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企业交接班引起广泛关注,因为从企业的发展看,企业家的眼光和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在前不久举行的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形势报告会上,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林雄指出,民营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大型骨干企业,还是中小微型企业,都要把企业梦融入于“中国梦”之中,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会上,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发问:“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作为企业家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梦想?放眼未来,我们是否清楚知道未来三年、五年、十年企业将会成长成一个怎样的企业?”

  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致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生态的新战略。在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看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于支持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新的政策给民营经济提供的帮助,促使广东的民营企业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思考。“这需要我们有二次创业的精神和激情”。

  格兰仕的定位正是打造“百年企业,世界品牌”的世界级企业。目前不但在广东顺德、中山拥有国际领先的微波炉、空调及小家电研究和制造中心,还在香港、韩国首尔、北美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

  “中国新型的城镇化给我们家电业带来了新机遇,使我们的产品每年增量都非常可观。格兰仕要薄利多销,但在科技人才的投入要不计成本。”梁昭贤说,企业不单只是活在昨天,更重要是活在明天未来。

  “广东家用电器很发达,但是能不能上升到产业链的高端,有产业话语权,就是要有品牌,有技术的发言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谈到,作为企业家必须明白:仅靠投资支撑不了一个产业,也支撑不了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升级,生产的产品照样卖不出去,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有效的市场需求,只能是产能过剩。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的基因,必须把它做到高端、精细。

  专家视点

  如无把握,选职业经理人未尝不可

  近日,刘永好之女刘畅成功接棒,成为了农业巨擘——新希望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中国的民营上市企业中又多了一个“企二代”接班的例子。这也掀起了业界对企业“传宗接代”问题的一波热议,业内纷纷感叹,“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企业“传位”切记“量体裁衣”,不可“削足适履”。

  随着时光匆匆流逝,当初纵横商场的创一代们已难负韶华,退居二线的问题不得不摆上桌面,创一代的接班难题真的成为了整整一代人的问题。在前不久召开的在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形势报告会上,亦有不少企业谈及这一问题。

  “子承父业,后代接班”毫无疑问就成了一个选择,而在此之前,也出现了不少“企二代”接班的案例。转眼间,中国首富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已成娃哈哈的“少当家”;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之子成为了这个重工帝国的副总裁兼财务总监;杨国强之女杨惠妍担纲碧桂园副主席;合生创展朱孟依也将他的女儿朱桔榕扶上了常务副总裁之位。

  而已经成功上位的“企二代”也并非一帆风顺,社会对“家族企业”的质疑也一直在拷问着他们的努力。虽然有观点认为二代作为接班人从小被悉心培养,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了人脉、市场、教育甚至“企业灵魂”等方面的优势。不过,业界不少人都对家族烙印太深的企业持有“负面印象”,担忧过于复杂的群里体系会干扰企业的正常运营,而过于轻松地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的“企二代”们可能会因没有经历过实战而吃亏,与其强行上马,还不如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掌管公司更为合适。

  对此,综合多方观点,还是那句话,“只有适合的才是企业最需要的”,在选择企业新接班人的事情上,还得“量体裁衣”。不管谁来接班,其最终目的和归宿都是让企业保持生命力,得以长久持续良性发展。

  “子承父业没什么问题,但是要看子能否有能力继承父业,如果下一代能够在实践经历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克服年龄、经验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把父业发展下去的,企业的家族烙印有时还能成为其攻坚克难的一个法宝。”一家大型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在谈论“老朋友”刘永好传位给女儿的事情时就如此表示,“可如果没有这个把握,选择职业经理人也未尝不可,企业可以有更广泛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可以挑选出更优秀的人才,整个企业管理架构也会更清晰,但也并非一顺百顺,经理人与企业的融合就可能会成为问题。”

  而无论如何,一个更加公开化、透明、科学的企业治理模式都必不可少。企业权利的顺利交接应该建立在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之上。企业的“换届”应由公司的新老股东们共同参与其中,共同抉择,为企业今后的正常运营赢得尽可能多的支持。

  各方都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可以有家族的烙印,但在管理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去家族化”的过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李秀娟教授就认为,当家族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规范化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第一代掌舵者可以以家庭情理为动力来治理企业,第二代就应该淡化情理,建立专业管理,而进入第三代掌权者则必须超越家族情理,以专业管理为本、企业治理为重。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实习生 何艳明

  声音

  首先第一代要把品牌做好,其次要做好企业文化。靠传承企业文化来打造百年基业。集团要关爱员工,倡导公益,这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我们需要传承的是好的企业文化及机制,这样下一代才能喜欢这个行业。——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

  传承是民企都要面对的问题。第一代退出,第二代要接班,我一直在观察成功与不成功的例子。二代不愿接班的问题一方面跟整个宏观环境有关系;另外,和两代人相互间的沟通、定位、理念、价值观也有很大关系。——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

  民企二代有的对管理公司根本没有兴趣。如果硬要他们接班,既害了公司长远发展,也可能害了他自己。这对一代创业者的心理考验,超过他们所面对的任何商业难题。——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大了,每一个企业家更多要关注引入各种经营人才,专业人才。真正的百年企业更多是家族企业,而家族企业跟现代企业是不矛盾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核心还是要选对人。——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

  企业访谈

  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

  高素质产业技工对转型升非常重要

  格兰仕集团总裁梁昭贤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政府更多从源头考虑,更多政策激起企业研发、装备、人才的投入,如人才方面,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到产业技工,对技术工人的培训。高素质技能的产业技工对转型升级是非常重要的。

  走出去面临自己的定位

  南方日报:在家电领域,格兰仕可谓“走出去”的典范。目前已在香港、韩国、北美地区有多家分支机构,您能谈谈成功“走出去”的关键点在哪里吗?

  梁昭贤:走出去是企业永恒的主题,首先走出去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更高的层面是为了领先。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面对困难阻力企业要做好研判,选好市场,选好团队,有针对性,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体现自己的差异化。

  其二,是营销走出去。走出去面临自己的定位,要有敢打敢拼的核心团队,在人才网络方面要推动营销本土化。

  其三,是产品走出去。在过去简单OEM的基础上,营销层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从追着人家要订单到通过自己产品的研发和服务的提高使得客户追着你下订单。从OEM到ODM,谁掌握主动权,谁就控制市场。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格兰仕一直在思考制造是否要走出去呢,目前我们认为制造还是要扎根国内,扎根广东。用一种聚焦的策略,制造应该要集约化、规模化、本土化。

  南方日报:今年家电业的利润如何?有没有受大环境的影响进入低潮?

  梁昭贤:家电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有竞争力的一个产业。因为家电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家电已经代表中国制造商的一个榜样,每个时期每一个产业都有自身不能控制,而受整个大环境影响的低潮高潮。在我来看,现在家电业一直都是高潮。因为中国新型的城镇化给我们带来机遇,每年的增量都非常可观,我对未来非常看好。

  另外消费者其实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通过多年竞争洗牌留下来的主流企业多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对整个产业,格兰仕是充满信心,我们要通过技术不断进步,通过低成本的扩张,把蛋糕做大。利润有多高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格兰仕是要薄利多销,但在科技人才的投入要不计成本,不单只是活在昨天,更重要是活在明天未来。

  用发展解决生存问题

  南方日报:格兰仕除了传统渠道,会考虑尝试和电商合作吗?

  梁昭贤:新型城镇化给传统渠道带来新的商机与活力。格兰仕对传统渠道充满信心。而电商呢,我们不但要关注,还要用到它,不能缺席。制造业需要在传统渠道和电商之间考虑转型,这是一种商业、销售模式的转型和突破。我更看好实业、制造业触网。电商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也是作为实体经济一个美好的未来。电商是今后家电行业未来再出发,甚至是家电弯道超车的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非常看好。

  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主要还是要刺激实体经济。服务业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等于是空中楼阁。政府家电下乡,惠民工程都为了实体经济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家政策都是平等的,我们只能在政策范围内苦练内功,提高竞争力。

  希望政府更多从源头考虑,更多政策激起企业研发、装备、人才的投入,如人才方面,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到产业技工,对技术工人的培训。高素质技能的产业技工对转型升级是非常重要的。这次省委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是民营经济的第二个春天。我们如何把握新机遇,加快发展速度,用发展解决生存问题,这样我们就能领先。

  南方日报:未来格兰仕有何战略部署?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有何计划?

  梁昭贤:格兰仕从微波炉到全白电,已开始全面做大做强的部署,第一,要有清晰的目标,希望在2017年实现1000亿的销售规模。第二,在发展战略上,围绕综合性、领先性这样的目标来推动企业发展,不是简单一个微波炉,而是全产业链,全白电。今后用3到5年时间,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微波产业来说,靠成本规模发展,现在更注重技术领先,甚至可以与航天航空在微波领域合作。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通过家电业的发展延伸,推动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粤西粤北。

  中国市场的空间、增长的幅度,格兰仕认为是最大的,全球市场需要从过去的更多关注经济发达国家,到今天更多要关注发展中国家,乃至一些空白市场,从中国市场到全球市场需要精耕细作。不管未来发展如何,我们的制造都还是要扎根广东。

  总策划 张东明 王垂林 总统筹 郭亦乐 姚燕永 姚伟新 郎国华

  执行 陈韩晖 郭其龙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实习生 李颖浩(除署名外)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的企业文化和机制是交班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