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培优班的是非长短
近日,不断有读者向本报反映,郑州市中原区伊河路小学设立“培优班”,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小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被排除在外,他们认为“培优班”人为地将孩子划分了等级,对孩子成长不利。“培优班”是如何设立的?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教育?学生、家长和学校是怎样看待此事的?连日来,记者分别进行了调查采访,倾听了不同方面的意见。
学生 如此“培优”
7月8日上午11时30分,记者来到伊河路小学。此时,正是学生放学的时间。在校门口,一名叫张也(化名)的男生告诉记者,他是该校五年级二班的学生,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入该年级的“培优班”“培优”。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培优班’。”张也说,要想成为“培优班”的学生,需要本人提出申请,到班学习委员那里报名,经过老师组织的考试,成绩优异者才有机会进入“培优班”。 一般情况下,每个班都设有数学和语文“培优班”,从班内挑选二三十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培优”,英语每个年级仅有一个“培优班”,生源要从该年级七八个班中进行筛选,一个班仅有三四个名额。
该小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女生也向记者证实了张也的说法:“学校是从每个班里挑选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培优’。”
另据其他学生介绍,老师在“培优班”上讲的题一般都比“普通班”讲的题难度大,而且“培优班”每学期开学时都要经过两三次测试,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留在班内继续“培优”,成绩不好的或者是上课听不懂的,可以退出“培优班”,“培优班”每个学期也会通过测试补充一些新成员。 “平时代表学校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大的比赛,老师都找‘培优班’的学生,而很少让普通班的学生去。”张也说。
家长 喜忧参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担心地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原来被选拔到“培优班”,后来因为测试成绩不好被淘汰了,这对孩子的打击非常大。孩子整天愁眉不展,作为家长又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语言开导孩子,“我总不能告诉他,留在‘培优班’的人未必都是优等生吧”。 一位张姓家长则表示,学校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学习成绩好一些的学生进入“培优班”得到更好的辅导,但是,这样做虽然培养了少部分“优生”,同时却伤害了其他学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每个孩子的天分是不同的,只要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不管学习成绩高低,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决不能让‘培优’变成‘培忧’!”这位家长表示。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也有不少家长对“培优班”的做法持肯定态度。一位姓王的学生家长说,学校专门针对那些具有特长的学生设立的“培优班”,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件好事。学生家长刘女士也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培优班”,现在孩子很有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在接受采访的多名学生中,记者发现,持赞成意见者多是正在“培优班”学习的孩子,而反对者则多是没有进入“培优班”或者是从“培优班”被“淘汰”下来的孩子。校方 因材施教
7月10日上午,伊河路小学一位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学校设立的“培优班”完全是免费的,是老师的一种无私奉献,而且都是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会影响对孩子的正常教学。 这位负责人说,“培优班”是根据孩子的特长和爱好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且都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只要有特长,任何学生都可以参加。至于测试淘汰一说,该负责人表示,考试并不是一件坏事,是对学生一个阶段内学习效果的一种总结,如果测试成绩不好,不用老师说,学生自己就会退出“培优班”。
通话过程中,虽然记者多次要求当面采访该负责人,但被其婉言拒绝。“也许有些家长不理解,但学校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家长有疑问让他们直接找我好了。”这位负责人说。专家 一分为二
接受采访时,省教育厅有关教育专家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培优班’问题。”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来看,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小学设立“培优班”,对部分学生进行特殊培养,虽然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但不符合“为了一切学生”的平等原则,剥夺了所有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使一些学生不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 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孩子是有差异的,实行因材施教,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环境。孩子的天分、聪明程度不一样,若放在同一个教学环境里,讲同样的内容,对聪明的孩子来说,比较简单,甚至难度还不够,但对于那些反应迟钝的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从这个角度来讲,针对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培养又是必要的”。
来 源:大河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