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兵 发表于 2013-7-28 10:01:54

(陪游)撩起“高考保姆”的面纱 通宵达旦陪读陪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市大约有“高考保姆”百余人,他们主要是优秀大学新生。他们通常承担着通宵达旦地陪读、小心翼翼地陪聊和陪吃陪住等任务,有的还要负责考生考前的营养搭配和心情调节。

高考已进入倒计时,我市今年准备参加高考的41,731名考生和家长正经历着最后的考验。今年,与高考考生及家长“并肩战斗”的,又多了一个日益壮大的新群体———“高考保姆”(或称“全陪家教”)。“高考保姆”刚在滨城崭露头角,就成了许多考生的“撒手锏”和考生家长的“宠儿”。那么,请“高考保姆”到底利弊如何呢?

“高考保姆”受欢迎

王女士是我市一位考生的家长,在一家公司做人力资源顾问。由于工作繁忙,即使孩子高考在即,她也脱不开身。一个月前,听说有“高考保姆”,王女士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东北财经大学2005级女生晓琪(化名)。经过“面试”后,她决定把这位淳朴的女孩子留在家里照顾自己的孩子。“阿姨对我可好了,除了付我工钱外,还给我买了几套好看的衣服。”晓琪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正常做“小时工”的大学生家教,工资一般在每小时15元至25元不等,而“高考保姆”一般能达到每小时40元左右。虽然报酬很高,但当记者问晓琪是否愿意继续干下去时,晓琪却坚定地说:“这是第一个也应该是最后一个,我累得快脱相了。”原来,晓琪每天晚上都要陪考生熬到凌晨一两点钟,还要讲题,帮助考生提神,而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没吃几口饭就要送考生上学,再坐公共汽车返校,白天还要继续上课……“我没有选修晚上的课,所以所有的课都挤在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睡觉或者休息,有时候上课一点精神都打不起来。”由于双休日要在考生家呆着,学校和班级周末组织的集体活动从来都看不到晓琪的身影。“这是一件很耗费精力的事情,就好像是重读了一遍高三;压力很大,而且‘高考保姆’的生活在很多地方和大学生活脱节,我和同学们交流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晓琪说到这里,充满矛盾和遗憾。

据东北财经大学勤工助学协会出示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至今,该校大学生从事“高考保姆”和从事家教的比例为1.4比100,有十多人当过“高考保姆”。“而家长预约的电话却有很多,他们一般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相关负责人说。

家长要求近乎“苛刻”

“高考保姆”往往需要晚上住在考生的家里,还要和考生一起吃饭,陪考生复习,随时讲题,交流经验,有时还要替家长作考前营养搭配等,而白天则要回到学校学习。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家长支付的高额报酬。

找“高考保姆”的家长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长双方工作都比较忙,顾不得孩子;另一种是担心自己的焦虑心理影响到孩子,从而导致高考失利。“优秀的大学生有高考成功的经验,而且还能指导孩子学习,所以花再高的价钱也该请。”一位家长这样说。

家长对“高考保姆”的要求近乎“苛刻”。据一些高校家教中心的统计,家长在选择“高考保姆”时,一般要求他们首先具有好的人品,优秀的素质,沟通和表达能力强,普通话要好,有适应孩子的教学方式。此外,家长还要从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为人处事上考虑,甚至还对其个人性格以及是否与自己的子女合得来、时间安排能否适应等方面,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有些家长还希望“高考保姆”能给孩子讲一些大学生活,激励孩子对大学的憧憬,从而增添孩子学习的动力。

据了解,做“高考保姆”的大学生一般是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性淳朴厚道,有耐心有爱心。“即使这样,不少‘高考保姆’仍然会被家长辞退,理由或者是‘与考生生活习惯不合’,或者是‘脾气不够好’。”某高校家教中心相关负责人称,90%以上的“高考保姆”以被辞退告终。

请“高考保姆”有利有弊

“有时候我们一起聊天,她跟我说说她心中的烦恼和不快,我给她讲讲她向往的大学生活;有时候我陪她出去散散步,放松一下她紧张的神经;有时候我们一起看看新闻,讨论一下政治热点;有时候我们一起谈论一下她理想中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位名叫巧巧(化名)的“高考保姆”说,自己在做“全陪”家教时和考生圆圆(化名)结成了朋友。

据她介绍,圆圆是一个很爱玩的女孩,自控能力有点差。在我市一所重点高中就读,高二以前的学习底子较差,成绩在班里也很一般。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她已经从班里的中等生上升到了十名左右,最好的一次还考了班里的第六名。

在采访中,其他几位正在或曾经请过“高考保姆”的家长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孩子不仅仅在成绩上有所提高,而且在应考心态以及生活状态上也有进步;有的却认为,孩子的压力增大了,而且在学习上也没有多少帮助。我市某高校一位教育专家认为,现在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一般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平时会积攒下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往往需要在高考前释放。“在高考这个非常时期,家长请一个‘高考保姆’来帮助考生,这是着‘险棋’。”

但是,请“高考保姆”的家庭毕竟占少数,除了经济原因外,市民梁先生认为:“高考前兴师动众地请‘高考保姆’,反而会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最好不要让孩子用这种‘拐棍’!”有的家长还认为,高考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一些“高考保姆”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家长如果能亲自“上阵”,最好不要让“外人”插手。

在记者的电话采访中,有“高考保姆”在家的考生对记者都很谨慎,多次嘱咐记者不要透露其姓名和学校,怕别的同学知道后会笑话,而一些做“高考保姆”的大学生也纷纷要求用化名,说这是家长嘱咐的“保密措施”。

来源大连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陪游)撩起“高考保姆”的面纱 通宵达旦陪读陪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