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中国缺的不是人,而是缺少的是人才。这话题很棒,“技术恐慌”的确成为班组员工当今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年初,我陪妻子去人才市场招收经销员,却遇见了尴尬的一面,招一名能说会道的员工很容易,招一名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员工却很难。
阅读了“技术恐慌”引发的“学习革命”一文后,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时期的员工不在是单一技术的员工,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已经严酷的考验着班组员工的发展。
因为停刊,正好可以再修修,嘿嘿!
学习耀杨老师的精华文章。不过,这个“学习版本”是时下企业最流行的,什么机制、题库呀,从理论层面(单位下发的文件)上看,样样齐全。可在现实中一讲到落实,十之八九是班组的“秘书”一个人在台帐上“学”的,并且,业务理论考试宽松得大家都能过关。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学风,不少管理者正思谋着对策予以改变呢!耀杨老师的单位具备“荷花”品质,真是奇迹!!
耀杨的稿子越改越好了呀!
引用第36楼mxl于2008-10-17 09:07发表的:
学习耀杨老师的精华文章。不过,这个“版本”是时下企业最流行的,什么机制、题库呀,从理论层面(单位下发的文件)上看,样样齐全。可在现实中一讲到落实,十之八九是班组的“秘书”一个人在台帐上“学”的,并且,业务理论考试宽松得大家都能过关。对这种形式主义的学风,不少管理者正思谋着对策予以改变呢!耀杨老师的单位具备“荷花”品质,真是奇迹!!
mxl老师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以前我们厂对员工的考试也是这样的,只是一个形式,但这两年真的变了。因为领导也意识到,如果员工素质不能真正提高,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受损的是企业。因此,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同时,加大了对员工学习的激励,实行竞争上岗,让员工有一种“危机”意识,促进员工学习,提升员工素质。以前,班组员工不思进取,“吃老本”也能应付工作,现在,不得不强迫自己充电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并且各类考试严格逗硬执行,真正检测员工的技能水平,营造一种能者上的公平竞争机制,这几年,员工因为学习好,考试成绩优异从辅助岗位转到了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的,也大有人在。员工的学习方式也慢慢从“逼”着学转换到“偷”着学、“抢”着学,这些都是真实的事例,并不是什么“荷花”品质,这些好的机制,如果真正去贯彻执行了,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
哈哈,误会且言重了,我并不是质疑,而是为你们"这里风光独好"感到好奇.甚至是惊诧,故以"奇迹"赞之.如此超凡脱俗的佳境,唯"荷花"独具也,了不起!
好象有些偏离主题了吧?我想,“技术恐慌”应该不是只有我们单位的员工才有的吧?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也并不是我们单位才有的吧?学习效果的变化也不只是我们单位一个吧?怎么就成了“风光独好”呢?怎么就是奇迹了呢?又怎么称得上“荷花”?难道别的单位都是一潭污泥吗?
耀杨的文章反映的是当今企业在员工学习的方面一个缩影,并不是突发奇想,凭空想像。也许他的文章在表达方面还有欠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谢谢mxl老师的提醒,但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看完李老师的点评,只能对我文章的文不达意表示遗憾!
学生学习写作,水平不高,还请李老师多多指教!
学生以为,企业制定的很多措施其实都是非常好的措施,关键在于执行情况,企业重视与否,其效果截然不同,其他企业的执行情况我不敢妄自菲薄,但是至少我们单位还是不错的。这几年,我们单位经过很多的技术改革,领导对员工素质的提升也非常重视,各种激励措施让员工看到了学习的好处,而技术的革新让员工确实感觉到了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压力,所以员工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据我了解,在3年前,我原来所在的车间86人就有近50人在通过自考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所以我文中最后的数据都是绝对真实可信的,绝对不存在虚假的问题,这是不容质疑的。
请相信,作为一名基层工人,我也不会写出假的东西来自己欺骗自己吧?
谢谢梅花雪的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