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帖1143期主持词投稿】变“工作室”为“工作楼”,让班组创新集体发力
企业之所以成立班组创新工作室,源于对新技术、新工艺所产生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最大化的追求。然而纵观一些企业的班组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热闹非凡,然而每到年末盘点,其结果却往往是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工作室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代名词。要让班组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必须——变“工作室”为“工作楼”,让班组创新集体发力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土城矿:刘佳跃
今年7月末,贵州某国有煤矿在进行“三项创新”评比时,新任矿总工程师询问起基层某采区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成果的申报情况,结果评比小组负责人支支吾吾,告诉总工程师这个创新工作室早就“黄”了,除了成立之初申报过一项创新成果,之后两年多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工作室负责人也已经到生产一线开机组去了。
一个创新工作室,成立两年多只有一项创新成果面世即告流产,从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很多企业的班组创新工作室问题多多,其主要表现是创新工作室在唱独角戏,既缺乏创新资金的扶持,更缺乏高人的指点、组织的扶持,最终导致创新工作室自生自灭,创新成果寥寥无几。另外,原本应该受到多方关注的创新工作室成为某个人或者某个小群体的自我表演舞台,更多的时候是班组极少数技术过硬的职工在唱“独角戏”,初时激情四射,动作频频,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得不到上面的重视,再加上本职业务工作的制约和影响,使得班组创新工作室“胎死腹中”。
要解决以上问题并不难,关键一点,企业管理人员要有一双慧眼,创新工作室人员要有一颗恒心,主管部门要有一整套方案,一揽子计划,企业要制定一连串激励考核政策,通过对这些政策措施进行无缝整合,使班组创新工作室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并最终变“室”为“楼”,收获班组创新大蛋糕。
一双慧眼识人才。班组是最前沿的生产细胞,同时也是早就人才的大熔炉。班组不缺乏人才,但是缺乏相千里马的伯乐。企业管理者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培养班组技术人才。成立班组创新工作室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成立了当花瓶、当秀场、当摆设,而是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并源源不断地有创新成果涌现出来。因此,成立班组创新工作室要选好带头人,就是要把那些技术高、责任心强、敢于担当善于吃苦钻研的人选拔到创新工作室里来,通过其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展示,吸引更多的人慕名前来,并以能够在创新工作室搞小发明小创造而自豪,形成班组创新工作室强大的生命力和源动力。
创新工作室人员要有一颗恒心。恒心就是毅力、就是不服输不言败的钻劲和闯劲。君不见诺贝尔发明炸药历经了九死一生;爱迪生发明电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失败。具备了一颗恒心,把平时所学运用到具体的实践钻研中,只要不言弃、不放弃,终有云开雾散、开花结果的一天。自己的创新活力被激发出来,创新潜力被挖掘出来,也就维系了创新工作室鲜活的生命力。
主管部门要有一整套方案、一揽子计划。主管部门是班组创新工作室的主心骨,有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创新工作室就有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反之则会使创新人员心灰意冷,失去了创新的好奇心和持续性。一整套方案指的是针对企业创新工作室的现状,制定能够使工作室迅速发展壮大并且能够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的方法、措施,逐步壮大创新工作室力量、丰富创新工作室创新内容,通过两两对比,逐渐淘汰与现有生产环境、条件不相适应的人、设备、技术,营造优胜劣汰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以优带优,以优促优,达到借力增力、借鸡生蛋的目的,使创新工作室变成创新工作“楼”、甚至于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一揽子计划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现有技术资源、技术人才盘活未来创新理念和创新设想,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拟定具体的创新项目,使班组创新工作室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制定一连串考核激励政策,指的是要利用经济激励措施,调动创新人员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积极性,把班组打造成技术创新的桥头堡、大本营。对于那些创新成果突出、对企业实现全生产、效率提升、效益提高的创新人员要重奖,同时要调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对他们的创新精神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对于那些一般性创新也要进行奖励,正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小小一次表彰奖励必将激发阿基米德一根撬棍撬起整个地球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推动班组创新工作室健康有序发展益处多多。
班组创新工作室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工人日报班组天地已经进行过多次主题报道,既然已经不是新事物,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精,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做强、做大、做好、做久班组创新工作室,使之成为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助推企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大蛋糕。 各位老师请指导,发晚了一些,不过没迟到。 欣赏,支持! 观点独特,分析透彻,学习! 学习老师佳作! 各位亲爱的老师们,恳望给点修改意见。 集体发力,一定会有效果 文章有深度,学习了 政策、制度、激励——一个不能少!
页:
[1]
2